
北港朝天宮媽祖南巡11月20日至22日到台南市,沿途信眾夾道迎接,鑼鼓齊鳴,場面莊嚴盛大。為表達最誠摯的敬意,永康姑婆廟特別邀請擅長水墨創作的台南市政府副秘書長徐健麟,繪製一幅「媽祖聖像」作為迎駕贈禮。
徐健麟繪製後並在畫上題詩:「乙巳年冬迎聖母,姑婆廟獻香華譜,南台共仰慈光澤,北港朝天佑國土」,以筆名璽硯落款,用詩畫並陳的方式,為此次跨城信仰交流留下珍貴文化印記。
贈畫儀式於20日媽祖鑾駕暫駐永康姑婆廟時隆重舉行,由北港朝天宮副董事長吳炳俊代表受贈,並回贈紀念品,象徵兩宮廟情誼深厚。儀式進行時鑼鼓大作、氣氛莊嚴熱烈,信眾無不感受到媽祖神威與庇佑。
台南市長黃偉哲表示,北港朝天宮媽祖與台南祀典大天后宮媽祖睽違百年後再度會香,象徵兩地宗教與文化的延續與深化。今年黑面三媽南巡行經台南 17 個行政區,並於 11 月 20 日至 22 日在市區舉行大遶境,重現百年前的宗教盛景,意義深遠。
.jpg)
徐健麟表示,自己的繪畫師承水墨大師王海峰,能以畫筆與媽祖及姑婆祖結緣深感榮幸。希望透過藝術呈現對媽祖慈悲精神的敬仰。徐健麟強調,媽祖信仰深植人心,是凝聚社會向心力的重要文化資產,也期盼此次活動能讓民眾感受信仰帶來的力量與溫暖,並祈求媽祖與姑婆祖庇佑台灣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永康姑婆廟主委蔡順天表示,北港媽祖蒞臨台南是地方盛事,不僅促進廟宇文化交流,更凝聚地方信眾的團結與向心力。未來廟方將持續推動宗教與文化融合,讓媽祖與姑婆祖的慈悲精神世代綿延。
永康姑婆廟主祀「姑婆祖」與「順天聖母陳靖姑」。相傳姑婆祖徐鑾英為寧靖王婢女,生前管理花園(據傳即現今永康區六甲頂姑婆廟所在地),為人敦厚仁慈,一生未嫁,逝後受玉皇大帝敕封為「姑婆」,濟世護民。其後陳靖姑巡遊至此,見姑婆獨力守護地方,遂留駐共同庇佑鄉里,形成當地獨具特色的雙神並祀信仰。
-
【賴傳媒、記者爆料網 王俊勝/台南報導】北港媽府城遶境出現暖心一幕,一名為腦麻兒奔走復健的母親,在原訂「全程不開放鑽轎」的規定下意外獲得破例機會,推著兒子穿轎祈福,當場感動落淚,也成為當日唯一獲准鑽轎的信眾。
-
有著「台灣首廟」尊稱的西羅殿,是五條港區域內非常重要的廟宇。在康熙年間(西元1718年)由郭姓族人建立,供奉郭姓祖神廣澤尊王,俗稱聖王公廟,歷史悠久香火鼎盛。殿裡有許多珍貴匾額,如咸豐皇帝的「恩祐全台」、光緒皇帝與蔣經國總統各自尊贈的「保安天下」,都是珍貴的寶物。 西羅殿還有一特色,就是維持百年古禮的安平恭迎太王與恩媽駐駕,會由轎班人員抬神轎在林默娘公園附近的安平港支航道三進三出衝入水面,以示跨海來台的赫赫神威。
-
海岸漁民的信仰寄託 從過去的沿海漁村,到今天濱海遊憩區,馬沙溝今日或許是以3D彩繪藝術村、沙雕藝術季、音樂節等形象被認識,但若要深入了解馬沙溝,也可以從庒廟「李聖宮」著手。 李聖宮主祀李府千歲、天上聖母媽祖、中壇元帥,而廟名的「李聖」則是取自李府千歲和聖母之名。信仰之始,可以追溯到明朝永曆17年(1663),陳姓先民攜帶媽祖的神像渡海來台,三年後再請來李府千歲和中壇元帥,至此三尊開基主神共同保佑著漁民的漁獲和平安。 馬沙溝還有著特別的「改草人」習俗,為不定期舉行的儀式,由李府千歲降駕指示才舉行。草人是指用稻草綁成的人形,作為人的「替身」、為人化解災難,把身上的災厄和病痛轉移給草人。
-
鹿耳門天后宮於民國66年動土改建,以陳宗乾的構思設計,採傳統孔廟古制「殿堂式」回字型格局配置,由三川殿、後殿及左右廂房將正殿圍繞於中央,再以兩條廊道由三川殿連接至正殿,正殿立於抬高九階的台基之上,後殿較正殿少二階,均採抬高處理,以凸顯其莊嚴性。 廟埕正面之牌坊作三間處理,廟左前方置接官亭、右前方九龍壇,三者均為臨時性之仿古建物。 鹿耳門天后宮的台江迎神祭,乃鹿耳門天后宮媽祖的出巡遶境,為綏靖地方、聯誼友廟,經由媽祖神示而舉辦,過去曾於1961年、1962年、1984年、1996年、2005年、2012及2021年辦理(2005年之後以「台江迎神祭」名義辦理),每次場面都很盛大,往往造成轟動,第三日回到鹿耳門天后宮入廟,更是神轎、陣頭齊聚,是民俗界的大盛會,是觀賞臺南陣頭表演的絕佳時機。
-
明鄭於西元1661年入臺,運糧官陳一桂(或為陳一貴)是鄭成功的親姑丈,夫妻倆偕同三個兒子、媳婦及眷屬十三人,從金門率領其部眾在「頭港」與將軍溪畔「頭前寮」登陸,並在兩地間浮洲建立聚落居住,命名為「中州」。 陳一桂公子孫綿延,遍佈各地,成為中洲陳姓始祖,後裔子孫為紀念祖先篳路襤縷、披荊斬棘之精神,於現今學甲民吉里東側的空地以「舊埕鹽田公業價款」興建陳桂記大宗祠。後因陳一桂公帶長子出海欲返回金門,却遇颱風,下落不明,此日為農曆七月一日,後代子孫以該日為忌辰,自民國五十年起每逢農曆七月一日舉行祭祖大典,緬懷祖德。
-
洩漏天機的媽祖 茅港尾天后宮主祀天上聖母媽祖,是清代「茅港尾堡」的「保*頭廟」(地方公廟)。「茅港尾」地名紀錄了早期的地理環境,讓我們知道,今日屬於內陸的下營區,曾經也是臨海的港口。此地位於嘉義與臺南間的陸路中間,是南北經商往來的必經之處,同時是倒風內海的三個港口之一,為繁華的市鎮。既有港口,也有先民在此開墾、經商,會有媽祖信仰則是自然不過的事。 「茅港媽」在地方有個「坐牢一百年」的傳說,據說清朝同治年間,媽祖曾經發爐起乩,預告將有大災難降臨,結果當晚果真發生了大地震,沒有覺察到神意的居民死傷無數,而媽祖也因洩漏天機,而被拘捕到天庭受禁百年。一直到民國五十年,百年囚禁時間已過,媽祖才顯神蹟以示重返。從流傳的傳說,就可以知道媽祖在地方人士心中的信仰地位。 *清代皆以保字為主,清末才出現堡字,日治時期皆以堡字。
-
以鄭成功為主題的廟宇 面對著鹿耳門溪,鹿耳門鎮門宮是一座位在海濱的廟宇。有別於一般常見的道教廟宇,鎮門宮以白與紅為主色,入口處為挑高的拱圈,二樓的正面僅以木門窗迎著海風,屋頂為歇山頂(日式建築稱「入母屋造」),有著中日混搭的建築風格。 主祀鄭成功,鎮門宮的裝飾藝術皆以鄭成功的生平為題材。入口處站的門神,罕見的採用是西洋油畫筆法。而其中兩位門神,有著洋人面孔——濃眉大眼、高挺鼻樑、捲曲金髮,甚至還是全台唯一的赤腳門神。正殿內兩側,同樣有著油畫技法所繪的鄭成功壁畫。二樓祭拜的則是鄭成功母親田川氏,並擺設有自日本九州迎回的「鄭成功兒誕石」。
-
仁德十三甲武德宮供奉開基中路武財神,原本只是一個小庄頭的信仰中心,經過多年發展,於今香火鼎盛,信徒來自全台各地,建廟可溯至清領時期的先民自大陸渡海移民至十三甲地區後,將隨身請來的神像安奉於民宅中,百餘年前曾以土确興建元帥廟,後來年久失修倒塌。 日治時期實施皇民化,欲燒毀民間信仰的神像,庄民將3尊神像藏匿在樹木裡,順利逃過一劫,直到二戰後3尊神像就隨著每年爐主供奉於民宅中,直到西元1982年信徒才募資興建廟宇,廟內到處貼上金箔,非常金碧輝煌。武德宮最為有名的是正殿神案兩旁分別放置大型元寶和金雞,每逢春節期間總是吸引不少信徒來迎春接財神,搶摸大元寶和金雞祈求財運,廟宇內外熱鬧滾滾。
-
楠西玄天上帝廟又稱為北極殿,主祀玄天上帝,陪祀開天炎帝、中壇元帥,後殿供奉著玉皇大帝、南北斗星君、境主公和註生娘娘。 關於楠西玄天上帝廟創建,相傳是清乾隆16年(1751年)時,林氏先民自福建攜帶武當山北極玄天上帝香火至內茄跋(今楠西),並在今廟址的前方蓋了一間草寮做為供奉之所,後來林氏家族搬遷,玄天上帝改由鄉人江牽供奉。 清道光元年(1821年)發生「發爐」的神蹟,在乩童的指示下建廟於今廟址,清道光10年(1831年)並雕塑玄天大上帝、二帝、三帝、四帝、開天炎帝、中壇元帥等神像,並根據玄天上帝的指示命名為「玄天上帝廟」,俗稱「楠西北極殿」。
-
長興宮的起始可追溯至清康熙年間,當地先民在曾文溪古台江內海拾獲王船,認為是吉兆,便開始在溪旁蓋起草寮成為廟宇參拜,但因古時曾文溪被當地居民稱為《青瞑蛇》,意思就是汛期河道不斷改變亂竄,造成沿岸災情。 在不斷遷村,以及後來河道較為固定之後,長興宮也搬到了現址,在幾百年的歲月裡,當地都還是維持著三年一科的王船祭典。進到長興宮會發現一件有趣的事,就是大殿裡的主神不是神像,而是一面令牌,這在滿是林立廟宇的台南還蠻少見的,王船祭典時會在廟前設置王船,在王船正式下水前一周,會在廟附近的曾文溪畔設下香案24小時不間斷地上香祭祀進行請水儀式,由在地耆老們輪班看守,這是一種幾百年來深植在地人心的信仰也,長興宮附近還保持著非常傳統的鄉間生活與人情,喜歡傳統文化的旅人們絕對不可錯過此處。
-
安定保安宮創建於清嘉慶元年(西元1796年),主祀保生大帝、天上聖母,同祀城隍爺、謝府元帥、註生娘娘、田府元帥、中壇太子、福德正神、虎爺將軍等神祇。清嘉慶元年(西元1796年),保安宮舊廟原本坐落於大道公營(及本宮東方一公里於「宮九崛」附近)。清同治元年(西元1862年)六月六日,發生大地震,庄頭受損嚴重,廟宇亦因地震重創倒塌,庄頭市況逐漸式微,當時地方耆老有鑑於此,及大力倡議並發起十八庄頭主是共謀重建。同治三年(西元1865年)新廟於直加弄庄尾重建完成,大正三年(西元1914年)於今址重建廟宇。 據傳洲仔尾保寧宮之金面大帝,學甲慈濟宮之黑面大帝及本宮之紅面大帝皆出自唐山同一雕刻師手藝之軟身尊像,其時神靈顯赫,香火鼎盛,為附近十八庄頭宗教信仰活動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