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誌
宗教
-
保西代天府
保西代天府創立於鄭氏時期(1662年),主祀三府千歲(朱府千歲、池府千歲、李府千歲),又稱「三老爺」,廟名為「大人廟」,戰後才改稱「代天府」。 由於創立時期早,與南鯤鯓代天府、佳里金唐殿一同被稱為「南瀛古三大代天府」,又因地理位置,與歸仁仁壽宮、關廟山西宮,稱作「臺灣府城東門城外三大廟」。三廟的王醮暨遶境活動,則在近年成為國家重要民俗「南關線三大廟王醮暨遊社」,彰顯沿線廟宇的交陪情誼。 保西代天府王醮暨遶境 約十二年以上舉辦一次,舉辦時間不定,保有完整的王醮儀式,從搭船廠、請舟參(註)、取水、王船開光、豎燈篙、王船出廠,至火醮、轅門官上任、請王、登棚進表、普度、遶境、送王、謝燈篙等,見證南關線的開拓史。 註:(舟參)為合體古字,音同「參」,為船底的縱貫木材,即王船的龍骨。 -
學甲大灣清濟宮
清濟宮碑記所記載:「臺灣崇仰之聖神禹王-水官大帝,保生大帝-吳真人威靈顯赫,歷代追尊,各有典禮,香煙鼎盛。所在構璇宮、塑聖像、隆祭典,而奉者相望也。然溯其源流,未有大灣清濟宮之久遠也。」實非虛語。 先民王獨自大陸移居臺灣時,迎請安徽省當塗縣當塗禹王廟禹王(世稱大禹)抵蘆竹溝海遇到達大灣定居而奉祀於清濟宮。 逮明永曆十五年辛丑(西元1661年)復自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白礁鄉(金龍海縣角美鎮)白礁慈濟靈宮迎請保生大帝(白礁開基祖-吳本開基聖像)偕天上聖母(天妃、媽祖)護佑開臺民族英雄鄭成功登陸臺南鹿耳門,完成復臺大業而奠基於清濟宮。大灣為二聖奠基之聖地,清濟宮乃水官大帝-開基禹王奠基暨「白礁開基祖保生大帝-吳真人(吳本開基聖像)」坐鎮之真蹟。乃是各地廟宇謁真蹟暨進香、過爐、請火、請香,及諸善信膜拜,共迓天庥沾德澤之聖地。 -
中元節
慶讚中元為道教與民俗共同的節日,為三元齋的中元齋,也是佛教傳入中土後漢化成功的「盂蘭盆節」,加上儒家禮制支持帝制官僚體制的厲祭,可説三教都能共同關懷的歲時節俗。由於帝制終結而厲壇之祭消失,道教與佛教仍然持續這種文化傳統,故臺灣漢人社會複合二教或三教的信仰習俗,乃淵源於歷史傳統,關鍵時代為李唐帝室崇道,使三元齋節定型化,同時也接受佛教節日,民間的歲時也沿用道、佛二教的節俗。唐人韓鄂在《歲華紀麗‧中元》即說:「道門寶蓋,獻在中元;釋氏蘭盆,盛於此日。」就表示道教在大獻科儀中頗為擅長,佛教也將印度的結夏制轉用於中土,每逢夏季不便四處行走(雲水),就聚在一起誦經,解夏後將誦經功德迴向父母及眾生、餓鬼,這種慈悲結合孝道能夠適應漢地倫理,使盂蘭盆會成功的轉型。而道教的三元齋會則由教團內部轉變為民眾共同的節日,目的在祈求赦除先祖之罪並及於孤厲。後來在中元齋中所禮誦的經懺,就是三官經配合三元懺,迄今仍然保存三元齋的遺意;所祈求赦免的仙聖,則從地官赦罪擴增為救苦天尊與普化天尊。而佛教也因應漢地的需求,所禮敬的佛菩薩同樣漢化,既有目蓮救母的經典持誦,也在唐代以後強化觀音的救苦、地藏菩薩的慈悲賑濟,都表現在結壇的壇場和儀軌。故在民眾的信仰習俗中,慶讚中元與盂蘭盆會並存,明清以後既已普遍以迄於今。 -
念佛
念佛主要是淨土宗的修行,一心稱念阿彌陀佛佛號,以求臨終時阿彌陀佛來接引,順利往生西方淨土。念佛梵語為buddhānusmṛti,即是buddha 與動詞(anusmṛti或anussati)的複合詞,意旨憶念或憶持佛的名號。其實念佛不限於稱念阿彌陀佛,對象包含燃燈佛、釋迦佛、藥師佛、彌勒菩薩、觀音菩薩(即將成佛之菩薩)等,而淨土宗的修行法門也不只念佛。梵本《阿彌陀經》中,除了念佛,還有念法、念僧。念佛,即指對釋尊表示歸敬、禮拜、讚歎、憶念之意。阿含經中,念佛為三念、六念、十念之一。十念為出聲念、默念、攝心念、記數念、金剛 念、靜坐念、晨夕十念等等形式,以持名唸佛(稱念佛的名號)最受歡迎。念佛之功德,除了往生極樂淨土,能使貪瞋癡不起,可生於天上,得入涅槃,還可以超渡亡者。淨土宗本來就是依靠阿彌陀佛的願力,往生西方淨土獲得成佛的保障,屬於他力;而念佛表達的虔敬與信心,形式上簡單易行,所以廣受歡迎。加上淨土宗強調「利鈍全收」,不管念佛者的根器素質如何、社會地位高低,只要向佛信心堅強,皆能往生西方,因此更吸引一般資源不佳的婦女老弱,念佛不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