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誌
宗教
-
中元節
慶讚中元為道教與民俗共同的節日,為三元齋的中元齋,也是佛教傳入中土後漢化成功的「盂蘭盆節」,加上儒家禮制支持帝制官僚體制的厲祭,可説三教都能共同關懷的歲時節俗。由於帝制終結而厲壇之祭消失,道教與佛教仍然持續這種文化傳統,故臺灣漢人社會複合二教或三教的信仰習俗,乃淵源於歷史傳統,關鍵時代為李唐帝室崇道,使三元齋節定型化,同時也接受佛教節日,民間的歲時也沿用道、佛二教的節俗。唐人韓鄂在《歲華紀麗‧中元》即說:「道門寶蓋,獻在中元;釋氏蘭盆,盛於此日。」就表示道教在大獻科儀中頗為擅長,佛教也將印度的結夏制轉用於中土,每逢夏季不便四處行走(雲水),就聚在一起誦經,解夏後將誦經功德迴向父母及眾生、餓鬼,這種慈悲結合孝道能夠適應漢地倫理,使盂蘭盆會成功的轉型。而道教的三元齋會則由教團內部轉變為民眾共同的節日,目的在祈求赦除先祖之罪並及於孤厲。後來在中元齋中所禮誦的經懺,就是三官經配合三元懺,迄今仍然保存三元齋的遺意;所祈求赦免的仙聖,則從地官赦罪擴增為救苦天尊與普化天尊。而佛教也因應漢地的需求,所禮敬的佛菩薩同樣漢化,既有目蓮救母的經典持誦,也在唐代以後強化觀音的救苦、地藏菩薩的慈悲賑濟,都表現在結壇的壇場和儀軌。故在民眾的信仰習俗中,慶讚中元與盂蘭盆會並存,明清以後既已普遍以迄於今。 -
祭孔
祭孔為民間與政府紀念孔子誕辰的活動,在9月28日教師節卯時舉行。源於周朝在庠序舉行四季釋奠先師,表示尊師重道,唯當時先師尚未指定;由於孔子在教育上有教無類成就特高,影響當時及後代深遠,釋奠對象才逐漸以孔子為主,漢代且有「素王」之說。隋朝即被尊為「先師」,其後歷代的釋奠禮成為祭孔的專屬名稱:凡釋、奠均有陳設、呈獻,在祭孔典禮中陳設音樂、舞蹈,並呈獻牲醴供祭之物,儀節隆重表達崇敬孔聖之意。從此在帝制時代均依制立廟,並專設釋奠禮儀以為常式,使科舉制度具有人文意義。民國以後訂定為「教師節」,依例舉行祭孔大典;臺灣的儒家士人延續此一傳統禮儀,表達對「至聖先師」孔子的敬意;政府遷臺後為表示繼承中華文化傳統,即在教育體制中延續古制,迄今均未曾改變。 -
念佛
念佛主要是淨土宗的修行,一心稱念阿彌陀佛佛號,以求臨終時阿彌陀佛來接引,順利往生西方淨土。念佛梵語為buddhānusmṛti,即是buddha 與動詞(anusmṛti或anussati)的複合詞,意旨憶念或憶持佛的名號。其實念佛不限於稱念阿彌陀佛,對象包含燃燈佛、釋迦佛、藥師佛、彌勒菩薩、觀音菩薩(即將成佛之菩薩)等,而淨土宗的修行法門也不只念佛。梵本《阿彌陀經》中,除了念佛,還有念法、念僧。念佛,即指對釋尊表示歸敬、禮拜、讚歎、憶念之意。阿含經中,念佛為三念、六念、十念之一。十念為出聲念、默念、攝心念、記數念、金剛 念、靜坐念、晨夕十念等等形式,以持名唸佛(稱念佛的名號)最受歡迎。念佛之功德,除了往生極樂淨土,能使貪瞋癡不起,可生於天上,得入涅槃,還可以超渡亡者。淨土宗本來就是依靠阿彌陀佛的願力,往生西方淨土獲得成佛的保障,屬於他力;而念佛表達的虔敬與信心,形式上簡單易行,所以廣受歡迎。加上淨土宗強調「利鈍全收」,不管念佛者的根器素質如何、社會地位高低,只要向佛信心堅強,皆能往生西方,因此更吸引一般資源不佳的婦女老弱,念佛不輟。 -
宗教詮釋學
宗教詮釋學(Religious Hermeneutics/ Hermeneutics of Religion)是一個極為含糊的概念,我們可依據研究對象的不同焦點略分為兩大類型:一、與經典的詮釋傳統以及文本理解相關的宗教詮釋學;二、對宗教現象與宗教經驗進行具有詮釋學意義的探索的宗教詮釋學。前者把焦點放在具有宗教性的文字流傳物上;後者則聚焦於信徒的宗教表現,此一表現包括但不限於宗教文本。概括說來,我們可將「宗教詮釋學」理解為詮釋學這個學科在宗教學領域的運用,也就是詮釋學與宗教學整合的成果。這樣的整合,在詮釋學和宗教學兩端各自有其自身的發展路線,當然,二者往往彼此糾纏而無法截然劃分,在許多當前的宗教詮釋學研究中,這兩種進路更多時候是彼此交織而互為表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