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誌
宗教
-
臺疆祖廟「大觀音亭」
佛、道兩教廟宇共祀一地的特殊場景 大觀音亭與興濟宮皆興建於鄭氏時期,是府城最早的觀音廟、保生大帝廟。有趣的是,分屬於佛道教不同信仰的兩座廟宇,不僅距離很近,中間只以一座「官廳」相連,建廟的時間更只差一年,這跟兩廟的發展背景有關:「慈悲為懷、救苦救難」的觀音菩薩,與「醫神」保生大帝,都是早期來臺移民的精神信仰,到了清領時期,臺灣最高武官的官署「總鎮署」設在兩廟附近,官兵也常來廟裡祈福,中間的「官廳」,則是提供官員參拜前的更衣場所,是目前臺灣難得一見還保有官廳的廟宇。 月老靈驗 大觀音亭正殿左方,祭祀著昔日被稱為四大月老之一的大觀音亭的月下老人,掌管姻緣據說相當靈驗,被認為是能言善道、善於傾聽,因此許多未婚男女都會來請月老牽紅線、說姻緣。 主祀:觀音佛祖 配祀:達摩祖師、大聖爺、註生娘娘、月老神君、花公花婆、十八羅漢、哼哈二將、彌勒佛、韋馱尊者、伽藍尊者、地藏王菩薩、監齋菩薩 -
祀典大天后宮(明寧靖王府邸)
全臺第一官建媽祖廟 位在赤崁樓附近,大天后宮是全臺第一座列入官方祭祀的媽祖廟, 為台灣最早官建的媽祖廟,俗稱大媽祖宮,每年春天和秋天都有祭典,且只限官員、紳商參與,現在則是信媽祖的信徒不可錯過的朝聖地。 -
馬沙溝李聖宮
海岸漁民的信仰寄託 從過去的沿海漁村,到今天濱海遊憩區,馬沙溝今日或許是以3D彩繪藝術村、沙雕藝術季、音樂節等形象被認識,但若要深入了解馬沙溝,也可以從庒廟「李聖宮」著手。 李聖宮主祀李府千歲、天上聖母媽祖、中壇元帥,而廟名的「李聖」則是取自李府千歲和聖母之名。信仰之始,可以追溯到明朝永曆17年(1663),陳姓先民攜帶媽祖的神像渡海來台,三年後再請來李府千歲和中壇元帥,至此三尊開基主神共同保佑著漁民的漁獲和平安。 馬沙溝還有著特別的「改草人」習俗,為不定期舉行的儀式,由李府千歲降駕指示才舉行。草人是指用稻草綁成的人形,作為人的「替身」、為人化解災難,把身上的災厄和病痛轉移給草人。 -
學甲大灣清濟宮
清濟宮碑記所記載:「臺灣崇仰之聖神禹王-水官大帝,保生大帝-吳真人威靈顯赫,歷代追尊,各有典禮,香煙鼎盛。所在構璇宮、塑聖像、隆祭典,而奉者相望也。然溯其源流,未有大灣清濟宮之久遠也。」實非虛語。 先民王獨自大陸移居臺灣時,迎請安徽省當塗縣當塗禹王廟禹王(世稱大禹)抵蘆竹溝海遇到達大灣定居而奉祀於清濟宮。 逮明永曆十五年辛丑(西元1661年)復自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白礁鄉(金龍海縣角美鎮)白礁慈濟靈宮迎請保生大帝(白礁開基祖-吳本開基聖像)偕天上聖母(天妃、媽祖)護佑開臺民族英雄鄭成功登陸臺南鹿耳門,完成復臺大業而奠基於清濟宮。大灣為二聖奠基之聖地,清濟宮乃水官大帝-開基禹王奠基暨「白礁開基祖保生大帝-吳真人(吳本開基聖像)」坐鎮之真蹟。乃是各地廟宇謁真蹟暨進香、過爐、請火、請香,及諸善信膜拜,共迓天庥沾德澤之聖地。 -
天壇護安宮
原名稱「護安宮」(昔稱王公廟、又稱王公廳),主祀護國尊王(東晉孝武帝時代宰相,嗣進太保、大傅,姓謝名安,字安石,號東山),與謝府元帥(東晉車騎將軍,為二元帥謝安之兄謝奕之子,御賜前鋒旗,姓謝名玄),皆淝水之戰大功臣。護國尊王係明末延平郡王鄭成功領臺時,其謝姓部將自福建漳州府龍溪縣奉迎新化營盤後鎮座,由爐主自宅輪值奉祀,因缺文獻記載,碑文不全,僅憑先輩追憶所及傳述,略知梗概。依新化鎮志記載資料,查嘉慶十二年(西元1807年)嘉義縣學,教諭謝金鑾與台灣縣學教諭鄭秉才共同總纂「續修台灣縣志」內卷二,台灣縣知縣薛志亮主修政志,壇廟編載「謝東山廟在大穆降莊(祀晉謝安,俗呼王公廟與張睢陽廟建始俱無考。乾隆廿九年里民姚興邦等倡修,五十九年陳光妙等復修)云」。該當時縣志所載,以及先人俗呼王公廳與觀音廳,均在清朝初期大穆降街最早繁榮下堡,並駕齊驅。由此可斷王公廟(護安宮)確係康熙年間已創建古廟,灼然可見。至道光六年(西元1826年)歲次丙戊年於現址建廟奉祀,係初次鼎建並非新建。 -
開基武廟
除了永福路上頗負盛名的祀典武廟之外,穿過一旁的算命巷,在轉入俗稱抽籤巷的新美街上,又會見到另一個武廟,這裡也是俗稱關帝港廟的開基武廟,早年船行還能進入到市區的五條港時代,開基武廟就位於河港邊不遠處,雖然不及祀典武廟的規模,但也可見關帝港廟在當時常民心中的重要性。 開基武廟較為特別之處在於廟門上採用門釘取代門神的作用,進入廟內就會看見一口在1858年就懸掛至今的古鐘,另外也有不少歷史悠久的匾額懸掛於廟堂之上,乾隆年間的「衡文天闕」、嘉慶年間的「行大道」到光緒年間的「立人極」,都是進入開基武廟一定要看看的重點。 另一個有趣的小特點就是,一般廟內祀奉虎爺都會放在神案桌底下,但這裡的虎爺是祀奉在牆上的小神龕中,主要是因為廟的規模腹地太小,為了空間的運用不得不將虎爺移駕到牆上的神龕,如果去過祀典武廟,不妨再到開基武廟走走,比較一下兩者的差異,也是城市文化探索的一種趣味。 -
安定保安宮
安定保安宮創建於清嘉慶元年(西元1796年),主祀保生大帝、天上聖母,同祀城隍爺、謝府元帥、註生娘娘、田府元帥、中壇太子、福德正神、虎爺將軍等神祇。清嘉慶元年(西元1796年),保安宮舊廟原本坐落於大道公營(及本宮東方一公里於「宮九崛」附近)。清同治元年(西元1862年)六月六日,發生大地震,庄頭受損嚴重,廟宇亦因地震重創倒塌,庄頭市況逐漸式微,當時地方耆老有鑑於此,及大力倡議並發起十八庄頭主是共謀重建。同治三年(西元1865年)新廟於直加弄庄尾重建完成,大正三年(西元1914年)於今址重建廟宇。 據傳洲仔尾保寧宮之金面大帝,學甲慈濟宮之黑面大帝及本宮之紅面大帝皆出自唐山同一雕刻師手藝之軟身尊像,其時神靈顯赫,香火鼎盛,為附近十八庄頭宗教信仰活動中心。 -
仁德十三甲武德宮
仁德十三甲武德宮供奉開基中路武財神,原本只是一個小庄頭的信仰中心,經過多年發展,於今香火鼎盛,信徒來自全台各地,建廟可溯至清領時期的先民自大陸渡海移民至十三甲地區後,將隨身請來的神像安奉於民宅中,百餘年前曾以土确興建元帥廟,後來年久失修倒塌。 日治時期實施皇民化,欲燒毀民間信仰的神像,庄民將3尊神像藏匿在樹木裡,順利逃過一劫,直到二戰後3尊神像就隨著每年爐主供奉於民宅中,直到西元1982年信徒才募資興建廟宇,廟內到處貼上金箔,非常金碧輝煌。武德宮最為有名的是正殿神案兩旁分別放置大型元寶和金雞,每逢春節期間總是吸引不少信徒來迎春接財神,搶摸大元寶和金雞祈求財運,廟宇內外熱鬧滾滾。
【道教】 達人
最新優惠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