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誌
宗教
-
開基武廟
除了永福路上頗負盛名的祀典武廟之外,穿過一旁的算命巷,在轉入俗稱抽籤巷的新美街上,又會見到另一個武廟,這裡也是俗稱關帝港廟的開基武廟,早年船行還能進入到市區的五條港時代,開基武廟就位於河港邊不遠處,雖然不及祀典武廟的規模,但也可見關帝港廟在當時常民心中的重要性。 開基武廟較為特別之處在於廟門上採用門釘取代門神的作用,進入廟內就會看見一口在1858年就懸掛至今的古鐘,另外也有不少歷史悠久的匾額懸掛於廟堂之上,乾隆年間的「衡文天闕」、嘉慶年間的「行大道」到光緒年間的「立人極」,都是進入開基武廟一定要看看的重點。 另一個有趣的小特點就是,一般廟內祀奉虎爺都會放在神案桌底下,但這裡的虎爺是祀奉在牆上的小神龕中,主要是因為廟的規模腹地太小,為了空間的運用不得不將虎爺移駕到牆上的神龕,如果去過祀典武廟,不妨再到開基武廟走走,比較一下兩者的差異,也是城市文化探索的一種趣味。 -
馬沙溝李聖宮
海岸漁民的信仰寄託 從過去的沿海漁村,到今天濱海遊憩區,馬沙溝今日或許是以3D彩繪藝術村、沙雕藝術季、音樂節等形象被認識,但若要深入了解馬沙溝,也可以從庒廟「李聖宮」著手。 李聖宮主祀李府千歲、天上聖母媽祖、中壇元帥,而廟名的「李聖」則是取自李府千歲和聖母之名。信仰之始,可以追溯到明朝永曆17年(1663),陳姓先民攜帶媽祖的神像渡海來台,三年後再請來李府千歲和中壇元帥,至此三尊開基主神共同保佑著漁民的漁獲和平安。 馬沙溝還有著特別的「改草人」習俗,為不定期舉行的儀式,由李府千歲降駕指示才舉行。草人是指用稻草綁成的人形,作為人的「替身」、為人化解災難,把身上的災厄和病痛轉移給草人。 -
德高厝上帝廟
德高厝,原稱竹篙厝,以地在崁頂山頂,刺竹高聳,望之竹篙聳立得名。鄭氏治台時期,本莊尚無漢人開墾,仁和里在虎頭山南有下灣,山北有大林等莊。入清之初,泉州府南安縣陳元亨率眾到此入墾,稱竹篙厝,相繼入居者有泉州府同安縣陳氏,泉州府南安縣、晉江縣王氏,晉江縣劉氏、林氏,以及漳州府龍溪縣蔡氏,或直接入居,或由他處轉居,人煙漸稠,並未建廟,奉神仍至下灣上帝廟禮敬。或已迎上帝公香火,甚至雕刻神像在家奉祀,每逢上帝公聖誕飛昇則依例恭祝。乾隆四十年代以瘟疫肆虐,家祀神祇未能鎮壓,莊民乃往下灣,即崁腳廟奉請上帝公聖像入莊除瘟消災,終除瘟疫。事靖後,由耆宿陳玉瓊倡議建廟以奉上帝公,四十六年辛丑慶成,陳氏並獻香爐,橫題『玄天上帝』,左書『仁和里』,右書『德高厝』,為本廟興建之始。 -
安定保安宮
安定保安宮創建於清嘉慶元年(西元1796年),主祀保生大帝、天上聖母,同祀城隍爺、謝府元帥、註生娘娘、田府元帥、中壇太子、福德正神、虎爺將軍等神祇。清嘉慶元年(西元1796年),保安宮舊廟原本坐落於大道公營(及本宮東方一公里於「宮九崛」附近)。清同治元年(西元1862年)六月六日,發生大地震,庄頭受損嚴重,廟宇亦因地震重創倒塌,庄頭市況逐漸式微,當時地方耆老有鑑於此,及大力倡議並發起十八庄頭主是共謀重建。同治三年(西元1865年)新廟於直加弄庄尾重建完成,大正三年(西元1914年)於今址重建廟宇。 據傳洲仔尾保寧宮之金面大帝,學甲慈濟宮之黑面大帝及本宮之紅面大帝皆出自唐山同一雕刻師手藝之軟身尊像,其時神靈顯赫,香火鼎盛,為附近十八庄頭宗教信仰活動中心。 -
臺灣首廟天壇(天公廟)
臺灣首廟天壇的創建歷史,根據傳說,可以追溯到鄭氏時期的永曆15年,為鄭成功來臺後築壇祭告天地之所,此後一直由民宅輪流祭祀,直到清咸豐4年(1854)才正式建廟。廟內主祀玉皇上帝,為道教信仰中神格最高的神明,而正殿前的「一字匾」,為享譽府城的四大名匾之一,值得一看。 -
鯤喜灣文化園區-萬皇宮
萬皇宮約建於西元1739年,奉祀主神是代天巡狩葉、朱、李三府千歲,為地方的信仰中心。廟宇建築仿皇宮型態,非常壯麗規模廣大,廟宇內部的彩繪雕刻也都是名師創作,潘麗水、蔡草如、施弘毅的作品都在其中。每12年舉辦一次的萬皇宮王船建醮是當地的大事,在前廣場搭起跟廟宇一樣壯觀的超大型醮台及王船,是許多文化攝影人不會錯過的攝影題材。近年因為喜樹聚落的「喜事集」市集大紅,也帶動的參拜人潮。
最新優惠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