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誌
宗教
-
開基武廟
除了永福路上頗負盛名的祀典武廟之外,穿過一旁的算命巷,在轉入俗稱抽籤巷的新美街上,又會見到另一個武廟,這裡也是俗稱關帝港廟的開基武廟,早年船行還能進入到市區的五條港時代,開基武廟就位於河港邊不遠處,雖然不及祀典武廟的規模,但也可見關帝港廟在當時常民心中的重要性。 開基武廟較為特別之處在於廟門上採用門釘取代門神的作用,進入廟內就會看見一口在1858年就懸掛至今的古鐘,另外也有不少歷史悠久的匾額懸掛於廟堂之上,乾隆年間的「衡文天闕」、嘉慶年間的「行大道」到光緒年間的「立人極」,都是進入開基武廟一定要看看的重點。 另一個有趣的小特點就是,一般廟內祀奉虎爺都會放在神案桌底下,但這裡的虎爺是祀奉在牆上的小神龕中,主要是因為廟的規模腹地太小,為了空間的運用不得不將虎爺移駕到牆上的神龕,如果去過祀典武廟,不妨再到開基武廟走走,比較一下兩者的差異,也是城市文化探索的一種趣味。 -
祀典大天后宮(明寧靖王府邸)
全臺第一官建媽祖廟 位在赤崁樓附近,大天后宮是全臺第一座列入官方祭祀的媽祖廟, 為台灣最早官建的媽祖廟,俗稱大媽祖宮,每年春天和秋天都有祭典,且只限官員、紳商參與,現在則是信媽祖的信徒不可錯過的朝聖地。 -
德高厝上帝廟
德高厝,原稱竹篙厝,以地在崁頂山頂,刺竹高聳,望之竹篙聳立得名。鄭氏治台時期,本莊尚無漢人開墾,仁和里在虎頭山南有下灣,山北有大林等莊。入清之初,泉州府南安縣陳元亨率眾到此入墾,稱竹篙厝,相繼入居者有泉州府同安縣陳氏,泉州府南安縣、晉江縣王氏,晉江縣劉氏、林氏,以及漳州府龍溪縣蔡氏,或直接入居,或由他處轉居,人煙漸稠,並未建廟,奉神仍至下灣上帝廟禮敬。或已迎上帝公香火,甚至雕刻神像在家奉祀,每逢上帝公聖誕飛昇則依例恭祝。乾隆四十年代以瘟疫肆虐,家祀神祇未能鎮壓,莊民乃往下灣,即崁腳廟奉請上帝公聖像入莊除瘟消災,終除瘟疫。事靖後,由耆宿陳玉瓊倡議建廟以奉上帝公,四十六年辛丑慶成,陳氏並獻香爐,橫題『玄天上帝』,左書『仁和里』,右書『德高厝』,為本廟興建之始。 -
鯤喜灣文化園區-保安宮
保安宮建立於西元1946年,雖非百年古廟,但廟宇內卻有著極為珍貴的文化資產,這在台灣非常難得一見,一間廟宇同時擁有四位國家薪傳獎大師的作品,有剪粘大師葉進祿的剪黏作品,還有潘麗水大師的門神彩繪與樑枋畫,蔡草如大師的神龕壁畫,還有施弘毅大師的石雕,可說是四大名將的作品齊聚一堂,因長年受到香火燻汙,在西元2014年重建時也一併將大師們的作品做了整理修復,以及補強,讓廟宇內外煥然一新,也讓大師們的藝術作品美輪美奐,重新散發著光彩。 -
馬沙溝李聖宮
海岸漁民的信仰寄託 從過去的沿海漁村,到今天濱海遊憩區,馬沙溝今日或許是以3D彩繪藝術村、沙雕藝術季、音樂節等形象被認識,但若要深入了解馬沙溝,也可以從庒廟「李聖宮」著手。 李聖宮主祀李府千歲、天上聖母媽祖、中壇元帥,而廟名的「李聖」則是取自李府千歲和聖母之名。信仰之始,可以追溯到明朝永曆17年(1663),陳姓先民攜帶媽祖的神像渡海來台,三年後再請來李府千歲和中壇元帥,至此三尊開基主神共同保佑著漁民的漁獲和平安。 馬沙溝還有著特別的「改草人」習俗,為不定期舉行的儀式,由李府千歲降駕指示才舉行。草人是指用稻草綁成的人形,作為人的「替身」、為人化解災難,把身上的災厄和病痛轉移給草人。 -
臺灣首廟天壇(天公廟)
臺灣首廟天壇的創建歷史,根據傳說,可以追溯到鄭氏時期的永曆15年,為鄭成功來臺後築壇祭告天地之所,此後一直由民宅輪流祭祀,直到清咸豐4年(1854)才正式建廟。廟內主祀玉皇上帝,為道教信仰中神格最高的神明,而正殿前的「一字匾」,為享譽府城的四大名匾之一,值得一看。 -
學甲大灣清濟宮
清濟宮碑記所記載:「臺灣崇仰之聖神禹王-水官大帝,保生大帝-吳真人威靈顯赫,歷代追尊,各有典禮,香煙鼎盛。所在構璇宮、塑聖像、隆祭典,而奉者相望也。然溯其源流,未有大灣清濟宮之久遠也。」實非虛語。 先民王獨自大陸移居臺灣時,迎請安徽省當塗縣當塗禹王廟禹王(世稱大禹)抵蘆竹溝海遇到達大灣定居而奉祀於清濟宮。 逮明永曆十五年辛丑(西元1661年)復自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白礁鄉(金龍海縣角美鎮)白礁慈濟靈宮迎請保生大帝(白礁開基祖-吳本開基聖像)偕天上聖母(天妃、媽祖)護佑開臺民族英雄鄭成功登陸臺南鹿耳門,完成復臺大業而奠基於清濟宮。大灣為二聖奠基之聖地,清濟宮乃水官大帝-開基禹王奠基暨「白礁開基祖保生大帝-吳真人(吳本開基聖像)」坐鎮之真蹟。乃是各地廟宇謁真蹟暨進香、過爐、請火、請香,及諸善信膜拜,共迓天庥沾德澤之聖地。 -
鹿耳門天后宮
鹿耳門天后宮於民國66年動土改建,以陳宗乾的構思設計,採傳統孔廟古制「殿堂式」回字型格局配置,由三川殿、後殿及左右廂房將正殿圍繞於中央,再以兩條廊道由三川殿連接至正殿,正殿立於抬高九階的台基之上,後殿較正殿少二階,均採抬高處理,以凸顯其莊嚴性。 廟埕正面之牌坊作三間處理,廟左前方置接官亭、右前方九龍壇,三者均為臨時性之仿古建物。 鹿耳門天后宮的台江迎神祭,乃鹿耳門天后宮媽祖的出巡遶境,為綏靖地方、聯誼友廟,經由媽祖神示而舉辦,過去曾於1961年、1962年、1984年、1996年、2005年、2012及2021年辦理(2005年之後以「台江迎神祭」名義辦理),每次場面都很盛大,往往造成轟動,第三日回到鹿耳門天后宮入廟,更是神轎、陣頭齊聚,是民俗界的大盛會,是觀賞臺南陣頭表演的絕佳時機。
【道教】 達人
最新優惠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