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火袋內裝有香灰、香火,所謂「香火」其起源可溯於古老的典籍周代的《詩經》、《尚書》中。《詩‧周頌‧維清》:「維清緝熙,文王之典。肇禋。迄用有成,維周之禛。」意即帝王潔祀以煙的體制,在始於祭祀周文王的祭典,且祭典清明傳衍不絕。但當時還不是燒香的形式,而是在祭區向天燒大量的燔柴,看燔柴之煙冉冉上昇於天。此種現像一直延續到漢武帝時代,產自西域的香料傳入中國後,才開始了真正燒香的時代。
一般的香火袋,其內容主要有:廟宇主神的符令,並有主神蓋的紅印;或是含有主爐的香灰(香火)。早期常用寫有神明名諱的紅布袋來裝填。後來現代印刷紙張技術及塑膠套的大量生產,才開始流行以印有神明相片的小型塑膠套填裝。並會加上一條紅棉繩,方便信眾穿繩懸掛於脖子上,或是懸吊於轎車、貨車等,作為日常保身平安或行車出入平安。倘若居家沒有空間安奉神像,或是尚不方便供奉神明者,一般可以先以神明的香火袋來祈求加以庇佑。當信眾向神明祈取香火袋保身平安時,可以隨個人財力與心意,隨喜敬獻香油錢或功德金。
香火袋一般除了印有神明圖像的紙卡外,其內容中至為重要的,便是一張黃色的平安符了。平安符為道教和民間信仰常用的符令或靈符之一,不分男女老少,常為隨身保佑平安之用,而有護身平安符之稱;若用為鎮宅之平安符,則稱鎮宅平安符。符令是一種具有驅邪除祟功能的宗教性圖文,在儀式中通常與咒語同時使用,並稱為符咒,用來作為溝通神鬼的重要媒介。傳統上符令多由法師親手繪製,但臺灣寺廟為了因應眾多民眾的需求,多以版印方式印製符令,然後再蓋上鐫刻神祇名諱或宮廟名稱的朱印,而許多早期的木雕符令印版而成為精緻的民俗工藝。
而平安符的符令結構可分為三部分:符頭、符身(符膽)、符腳。符頭書寫三個「P」,代表道教最高神三清道祖。符身多為奉某某宮廟神祇之號令,而有「勅令」之字樣,並書明此道符令之功能如驅邪、護身、鎮宅等,而有隨身平安、安鎮陰陽、保佑民安、鎮宅平安、鎮宅光明、合家平安、合境平安,以及「掃去千災解厄難、招來百福集禎祥」、「元亨利貞」等字樣,除此之外,尚有符令會加繪太極八卦、河圖洛書等圖樣,以加強平安符的靈力。符腳的形式類似畫押,代表道士、法師受籙而能使用符令的印證,如書寫「罡印」的道教複合字;若是以版印方式印製的符令,則多在符腳印「罡」字。最後在平安符令上還要加蓋一方紅色的神明法印,以示經過神力的確認。護身用的平安符尺寸較小,多為紙質,常被折成六邊形放入香火袋內,隨身攜帶,或掛在車上,來保護人身(車)的平安而不被邪靈侵擾。
2.江韶瑩、李俊濤、謝宗榮、李秀娥等撰稿,《臺灣民俗文物辭彙類編》〈護符〉條、〈鎮宅符〉條。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9,頁408。
- 《秋祭大典》宗聖公祠迎賓祭祖 新書發表與《埔之內》歌舞劇共襄盛舉
- 義竹鳳山宮慶祝廣澤尊王聖誕暨建廟348週年 縣長翁章梁贈匾表達支持
- 從病榻到舞台 鄭楊慶吉祥月演說:齋戒是「長生救命丹」
- 建仁寺「風神雷神」屏風 當代書法與傳世名畫的絕妙對話
- 善光寺匾額藏玄機 48隻鴿子與1頭牛守護信徒因緣
- 巴黎地下祕境 Les Catacombes de Paris漫步黑暗幽冥世界
- 是史詩也是藝術的草原匠心 內蒙古非遺文化飄洋而至亮相高雄佛陀紀念館
- 高雄中都聖公聖媽慶生 聖筊擇定薛其猛爐主 副議長曾俊也蒞臨
- 移民署串聯民間善力 慈鳳宮、彼岸花協會攜手關懷新住民
- 屏東宗聖公祠風華再現 志工守護古蹟文化之美
- 農曆七月吉祥感恩 汐止分局警於地藏王菩薩普渡法會平安用路宣導
- 環保葬禮的永續設計:從身後事到地球的未來
- 最後的身影,最深的牽掛:家屬在告別式中必須知道的細節
- 南市暑期工讀成果發表會 124名青年創意展現多元市政能量
- 告別式儀式的各階段詳解(入殮、告別、出殯、安葬)
- 安平開台天后宮捐贈「臺南市安平戶政事務所劍獅 」舉行揭牌儀式
-
顧名思義,辟邪物指的是能夠辟除邪祟、驅邪除穢的制(祭)煞器物,也蘊含祈安賜福、辟邪趨吉的意涵。一旦人們覺得原本完整、圓滿的狀態被破壞了,例如家宅不安、運途不順的時候,便會依照自己的實踐方式,透過後天的調整,試圖改變不和諧的生存環境,希望回歸原初的整全狀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