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火袋內裝有香灰、香火,所謂「香火」其起源可溯於古老的典籍周代的《詩經》、《尚書》中。《詩‧周頌‧維清》:「維清緝熙,文王之典。肇禋。迄用有成,維周之禛。」意即帝王潔祀以煙的體制,在始於祭祀周文王的祭典,且祭典清明傳衍不絕。但當時還不是燒香的形式,而是在祭區向天燒大量的燔柴,看燔柴之煙冉冉上昇於天。此種現像一直延續到漢武帝時代,產自西域的香料傳入中國後,才開始了真正燒香的時代。
一般的香火袋,其內容主要有:廟宇主神的符令,並有主神蓋的紅印;或是含有主爐的香灰(香火)。早期常用寫有神明名諱的紅布袋來裝填。後來現代印刷紙張技術及塑膠套的大量生產,才開始流行以印有神明相片的小型塑膠套填裝。並會加上一條紅棉繩,方便信眾穿繩懸掛於脖子上,或是懸吊於轎車、貨車等,作為日常保身平安或行車出入平安。倘若居家沒有空間安奉神像,或是尚不方便供奉神明者,一般可以先以神明的香火袋來祈求加以庇佑。當信眾向神明祈取香火袋保身平安時,可以隨個人財力與心意,隨喜敬獻香油錢或功德金。
香火袋一般除了印有神明圖像的紙卡外,其內容中至為重要的,便是一張黃色的平安符了。平安符為道教和民間信仰常用的符令或靈符之一,不分男女老少,常為隨身保佑平安之用,而有護身平安符之稱;若用為鎮宅之平安符,則稱鎮宅平安符。符令是一種具有驅邪除祟功能的宗教性圖文,在儀式中通常與咒語同時使用,並稱為符咒,用來作為溝通神鬼的重要媒介。傳統上符令多由法師親手繪製,但臺灣寺廟為了因應眾多民眾的需求,多以版印方式印製符令,然後再蓋上鐫刻神祇名諱或宮廟名稱的朱印,而許多早期的木雕符令印版而成為精緻的民俗工藝。
而平安符的符令結構可分為三部分:符頭、符身(符膽)、符腳。符頭書寫三個「P」,代表道教最高神三清道祖。符身多為奉某某宮廟神祇之號令,而有「勅令」之字樣,並書明此道符令之功能如驅邪、護身、鎮宅等,而有隨身平安、安鎮陰陽、保佑民安、鎮宅平安、鎮宅光明、合家平安、合境平安,以及「掃去千災解厄難、招來百福集禎祥」、「元亨利貞」等字樣,除此之外,尚有符令會加繪太極八卦、河圖洛書等圖樣,以加強平安符的靈力。符腳的形式類似畫押,代表道士、法師受籙而能使用符令的印證,如書寫「罡印」的道教複合字;若是以版印方式印製的符令,則多在符腳印「罡」字。最後在平安符令上還要加蓋一方紅色的神明法印,以示經過神力的確認。護身用的平安符尺寸較小,多為紙質,常被折成六邊形放入香火袋內,隨身攜帶,或掛在車上,來保護人身(車)的平安而不被邪靈侵擾。
2.江韶瑩、李俊濤、謝宗榮、李秀娥等撰稿,《臺灣民俗文物辭彙類編》〈護符〉條、〈鎮宅符〉條。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9,頁408。
- 從意想不到的地方找到緩解壓力的好方法
- 【府城說書人】安魂
- 【默子-鄉居拾穗】獅王坐鎮
- 永康保生宮闊別12年再啟五朝建醮大典 友宮齊聚緊鑼密鼓籌備盛事
- 曾經搞掉三位警察局長 最強老榕樹都市傳說
- 壽星月老傻傻分不清楚 不想活到老又單身到老,可別亂拜
- 用影像記錄永恆:各宗教喪禮儀式中的攝影藝術
- 簡單葬禮的魅力:喪禮攝影師如何捕捉告別的溫情
- 深情告別的永恆記憶:喪禮攝影在環保葬禮中的重要角色
- 海葬——在永恆的蔚藍中送別摯愛
- 在醫院/安養院臨終的家屬準備事項:感人的告別與永恆的記憶
- 2024土地公民俗藝術節9/7登場 打造全臺最矚目民俗文化慶典
- 以愛之名,為家屬留下永恆的回憶
- 精緻化的殯葬服務與喪禮攝影的重要性
- 中元節將至 環境部首推「集中普度」顧環保、保平安
- 專業、誠信、圓滿 聯合生命禮儀全命服務為摯親畫下人生謝幕式圓滿句點
-
顧名思義,辟邪物指的是能夠辟除邪祟、驅邪除穢的制(祭)煞器物,也蘊含祈安賜福、辟邪趨吉的意涵。一旦人們覺得原本完整、圓滿的狀態被破壞了,例如家宅不安、運途不順的時候,便會依照自己的實踐方式,透過後天的調整,試圖改變不和諧的生存環境,希望回歸原初的整全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