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導演洪家和推出《聞竹曰》紀錄片,描繪竹工藝在台灣的歷史脈絡與當代傳承。(圖/魚氏影像)
紀錄片導演洪家和推出新作《聞竹曰》,聚焦一門逐漸式微卻充滿韻味的傳統技藝──竹編工藝。這部紀錄片以青年竹藝師蔡惠婷為核心,呈現她十年來在竹編藝術領域的學習、教學與創作歷程,同時也呼籲社會關注年輕世代在傳統工藝保存上的努力與挑戰。
洪家和長期關注文化議題,去年以攝影作品《竹編藝術家bamboo artist》在「2024 MUSE國際攝影大賽」中獲獎,便已展現對竹編藝術的深厚情感。此次再推出《聞竹曰》紀錄片,從把靜態帶向動態,更全面描繪竹工藝在台灣的歷史脈絡與當代傳承。
.jpg)
紀錄片導演洪家和推出新作《聞竹曰》,聚焦傳統技藝──竹編工藝。(圖/魚氏影像)
台灣竹藝的歷史可追溯至鄭成功開台時期,已有超過四百年的發展。竹子過去是建材與日用品的重要來源,也孕育出獨特的民間工藝。然而,隨著塑膠製品興起、東南亞低價勞力衝擊等因素,台灣竹產業逐漸式微,相關技藝亦面臨失傳危機。
《聞竹曰》透過蔡惠婷的故事,呈現當代青年工藝師如何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尋定位。蔡惠婷因大學通識課程接觸竹編,被恩師張永旺發掘潛力,進而投入竹藝領域,從基礎技巧學習到教學推廣,走過十年工藝歷程。
.jpg)
洪家和2024年以平面攝影作品《竹編藝術家bamboo artist》在「2024 MUSE國際攝影大賽」中獲獎。(圖/魚氏影像)
期間她受邀至國內外交流與創作,逐漸在藝術圈嶄露頭角。然而,在傳統工藝與當代創新的拉鋸中,她也對未來方向產生困惑,這份自我反思促使她與導演合作,拍攝這部紀錄片作為十年成果的總結與新階段的起點。
洪家和說,大眾談及傳統工藝時,往往聚焦於年長的大師級人物,卻忽略了默默耕耘的年輕傳承者。他強調,青年工藝師們在看似「吃力不討好」的領域中,透過開課、辦展、參與藝術創作,試圖讓傳統技藝在當代生活中重新被看見,值得社會更多支持鼓勵。
.jpg)
我們除了仰望傳統大師的輝煌,是否也能將目光投向那些默默努力、仍在學習與探索的青年工藝者?(圖/魚氏影像)
「我們不只是記錄竹藝這門工藝,更記錄人與工藝之間的連結與掙扎。」洪家和表示,《聞竹曰》不僅是對一位工藝師的致敬,更是一種文化的見證。透過蔡惠婷的個人故事,他希望喚起更多人對傳統工藝保存與創新的關注。
隨著《聞竹曰》的推出,洪家和也呼籲文化界與大眾一同思考:除了仰望傳統大師的輝煌,是否也能將目光投向那些默默努力、仍在學習與探索的青年工藝者?唯有世代接力,才能讓這些美麗的文化資產得以延續。
.jpg)
楊逸宏(資深記者、作家,曾服務於中華日報、時報周刊、壹週刊等媒體,20年以上媒體資歷,深入人群及社區角落,擅長發現值得報導的人事物。現為獨立記者及文刊主編。)
- 「航向未來——謝新昌以油畫描繪高雄港幸福霞光,傳遞希望正能量」
- 罹病住院失去收入 杉林區獨居婦生活陷困 多家慈善團體到宅送暖
- 紅包滿滿 祝福滿滿 屏東縣北中南三宮廟送植物人大紅包
- 張桂蓮膠彩畫展進駐顏和牙醫診所 23 幅花卉新作展現療癒力量
- 年度最動人的屏東之夜!畢嘉士紀念音樂會11/29 登場 仍有票可購
- 一卡通與LINE平台深度合作 下載iPASS MONEY APP 讓LINE中錢包、轉帳、繳費服務不間斷
- 醫師到你家!中醫到宅針灸助長者復能
- 台南無人機隊導入AI辨識技術 黃偉哲:強化救災效率、守護第一線安全
- 國際獅子會300-E1區捐贈「憨夢超人專車」,助樂憨之家憨兒安心出行
- 南科考古館推出《牙齒知多少:全糖市的神秘面具》特展
- 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 有效的肺癌早期篩檢工具
- 55歲男子攝護腺肥大 攝護腺拉開手術 保住「性」福
- 臺南選手2025達福林匹克運動會大放異彩 勇奪1金1銀3銅
- 少子化浪潮下報喜!新竹夫妻喜獲三胞胎寶寶 醫婦幼團隊聯手守護母嬰安全
- 中年男性患有膝部退化性關節炎 中醫針灸搭配中藥逆轉改善病症
- 「畫筆送暖・大愛無疆」陳雅萍畫作巡禮 以藝術溫暖瑞復益智中心
-
-
覞傳媒社長親自譜曲填詞創作主題曲《我們在這裡》,以音樂傳遞真實與善意,致敬公益記者與默默行善者,展現「讓愛與被愛都被看見」的媒體精神。
-
豐原慈濟宮與豐閱建設攜手舉辦「九逢知己・三代同堂」重陽活動,結合健康檢測、童玩體驗與藝文表演,號召青年陪伴長輩走出家門,共創世代共融、健康樂活的幸福社區。
-
北屯眷村文物館位於台中市北屯區,是一處免門票、充滿懷舊氛圍的親子景點。保留完整眷村建築,結合文創市集、懷舊小吃與互動展覽,是拍照打卡、認識在地歷史的絕佳去處,週末假日超適合全家一同探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