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郭綜合醫院神經內科趙昌宏醫師說明,帕金森氏症與血管性帕金森、腦中風的治療方案差異。(圖/郭綜合醫院提供)
視傳媒記者蔡清欽/台南報導
在大腦神經退化性疾病中,阿茲海默症排名第一,帕金森氏症排名第二,血管性帕金森(Vascular Parkinsonism)是次發性找得到原因的帕金森症候群之一,郭綜合醫院神經內科趙昌宏醫師表示,顧名思義,就是因為腦中風所造成的帕金森。
趙昌宏醫師說明,大部分病患臨床的症狀和典型的帕金森氏症是截然不同的;典型的帕金森氏症其症狀是不對稱的,大部分病患會有上肢靜止型顫抖,然而血管性帕金森其症狀是以下肢動作緩慢(bradykinesia)的症狀為主,多數人上肢是完全正常的,並不會有上肢顫抖、動作緩慢、僵硬等症狀,所以血管性帕金森又叫做下肢帕金森氏症症候群。
趙昌宏醫師舉案例表示,帕金森氏症。
50多歲的高姓小姐自2023年10月開始左手有搓藥丸狀顫抖,2024年4月洗碗沒辦法像以前一樣洗得順手,穿衣服越來越吃力,寫字也越寫越小,綁鞋帶不順,炒菜也有不順手的情形等上肢帕金森症狀,2024年10月表情開始僵化,走路越來越慢步,步伐越來越小,從椅子起身越來越困難等其他臉部,軀幹和下肢帕金森症狀,2025年9月至郭綜合醫院神經內科就診,甲狀腺功能顯示是正常,電腦斷層顯示輕微腦退化,給予多巴胺類藥物治療,對多巴胺類藥物反應良好,帕金森症狀改善。
案例二:帕金森氏症。
60多歲張先生自2021年6月開始左手有搓藥丸狀顫抖,漸漸雙手有靜止型顫抖,說話越來越小聲,走路越來越慢步,步伐越來越小等帕金森症狀,2022年10月至郭綜合醫院神經內科就診,甲狀腺功能顯示是正常,電腦斷層顯示腦退化的情形,2023年5月在本院接受進一步磁振造影影像檢查,並給予多巴胺類藥物治療,帕金森症狀改善。
案例三:血管性帕金森。
68歲陳女士於2023年7月有突發腦梗塞中風的病史,門診持續抗血小板類藥物治療,2025年6月開始腳步變得遲滯不前,動作變得較為遲緩,或走一段路後會小碎步往前衝,但並無上肢顫抖,2025年8月在本院接受進一步影像檢查,顯示有腦室旁,近基底核處腔隙型梗塞,同時給予低劑量多巴胺類藥物,以改善下肢帕金森症狀,並同時安排積極復健,且建議病友養成規律的運動。
血管性帕金森因為是腦中風所造成的,所以其發生的模式會跟腦中風發生的模式一樣:有時會突然或急性發生,或是會階梯式惡化。所以病患有「突然」腳步變得有點遲滯不前,或走一段路後會小碎步往前衝。
血管性帕金森只是臨床症狀類似帕金森氏症,並不是真的帕金森氏症,其致病機轉,成因和退化性的帕金森氏症是截然不同的,其腦部的多巴胺系統大部分是沒有缺損的。
趙昌宏醫師強調,血管性帕金森的症狀治療,所使用的藥物和一般用來治療帕金森氏症的藥物類似,以低劑量多巴胺為主,除了藥物治療之外,就如同腦中風後的病患一樣,復健和養成規律的運動,對於血管性帕金森病友也是非常重要的。
- 樂心協會愛心滿滿 透過「新北愛心平台」十年捐贈弱勢兒童7千雙鞋
- 正道福音神學院舉辦「我會被AI取代嗎?」講座 探討人工智慧時代的信仰挑戰與契機
- 台灣燈會作品《靈動的目光》勇奪柏林設計金獎 黃偉哲:展現台南文化創新能量
- 男子缺牙影響咀嚼與飲食 「逆轉鑽針」助植牙穩定度提升成功率
- 2025「不倒騎士.騎出生命」單車環島圓夢活動 攜手新竹馬偕傳遞希望鼓勵癌友培養規律運動習慣
- 響應全球淨零排放與綠色轉型趨勢 桃竹苗分署ESG永續與綠能科技人才發展基地推出三大實務課程
- 愛的灌溉,希望萌芽:2025年慈濟高雄新芽獎學金695位學子勇敢飛翔
- 罹癌獨居陷困境 旗山中正里善心團體齊伸援手送暖
- 【2025動員港都的愛】 ~『讓愛永續・院望啟程』公益記者會~
- 〈太陽〉 當愛重新被照亮, 妳也會重新相信自己值得幸福
- 十年有愛,心手相連|希望家園號召企業與愛心人士共築幸福家園
- 獅子會300A-2區贊助新北小衛星兒少暢遊臺北市立動物園
- 桃竹苗分署「職涯心指引」名人講座11/28登場 啟發熟齡世代以行動續寫人生下半場的精彩篇章
- 台南市立醫院獲七善團匯聚愛心 為弱勢病人築起醫療後盾
- 點子成金秒變現、不住套房上天堂 清大「專利變現」知識產品讓你華麗躋身科技新寵
- 康那香企業捐贈生理用品 攜手南市府關懷弱勢 共同消弭月經貧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