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南神轎突發神異!正氣殿文衡聖帝回駕2轎同時斷桿 (圖/民眾提供)
【賴傳媒、記者爆料網 王俊勝/台南報導】
要聽神明的話!台南正氣殿今(13)日前往祀典武廟謁祖進香,原訂上午10點35分啟程回駕,結果行程提早,工作人員提早在10點準備出發,沒想到就在起駕瞬間,竟然有兩頂神轎的轎桿同時在同一個位置出現斷裂,現場一片錯愕,根據轎班人員透露,似乎是神明要多停一下,才讓轎子無法前進。
正氣殿總幹事王東煌表示,這次是文衡聖帝首次以登轎形式出駕,動員近500人參與,陣頭浩大。按照神明原先指示,是要在10點35分回駕,但現場進度提早,轎班便打算10點起駕,卻沒想到神轎一扛起來立刻發出「卡嚓」聲響,一根轎桿應聲斷裂,讓工作人員趕緊停下檢查,沒想到另一頂神轎也在同一時間、同樣位置發生斷裂。

▲▼正氣殿文衡聖帝回駕2轎同時斷桿 (圖/民眾提供)
轎班人員透露,斷裂的位置都在左側後方,一開始只聽到一聲斷裂聲,走沒幾步整頂神轎就開始傾斜,趕緊先將神轎放下,改用轎輪暫時固定。奇妙的是,修整好、準備重新出發的時間剛好就是原本預定的10點35分整,讓人不禁嘖嘖稱奇。
縣城隍廟大駕班班長郭宇澤指出,這種轎桿「雙轎同斷」的罕見情況,過去非常少見,若從信仰角度解釋,有可能是神明以此方式示意「不急,等一下再走」,畢竟神尊有指示要在特定時辰才回駕,這也顯示人與神之間的尊重與默契。
延伸閱讀
- 告別式溫馨流程全解
- 穿越地域的告別儀式:台灣北中南喪禮文化與攝影紀實
- 【獻曝】神明愛抽菸 碰到菸害防制法差點被罰錢
- 【府城說書人】安魂
- 壽星月老傻傻分不清楚 不想活到老又單身到老,可別亂拜
- 生命回歸自然的最後旅程——從樹葬到火葬,探索環保葬禮的溫柔告別
- 守護最後的告別—頭七儀式與喪禮攝影的重要性
- 用影像記錄永恆:各宗教喪禮儀式中的攝影藝術
- 簡單葬禮的魅力:喪禮攝影師如何捕捉告別的溫情
- 深情告別的永恆記憶:喪禮攝影在環保葬禮中的重要角色
- 海葬——在永恆的蔚藍中送別摯愛
- 在醫院/安養院臨終的家屬準備事項:感人的告別與永恆的記憶
- 以愛之名,為家屬留下永恆的回憶
- 精緻化的殯葬服務與喪禮攝影的重要性
- 用全面的影像紀錄,為珍貴的喪禮追思會留下永恆的回憶
- 法會
您可能有興趣
-
佛教稱儀式為儀軌或法事,主要的儀軌分為講經、日常朝暮課誦、道場懺法三種,儀式音樂以音聲讚唄為主,法器因此簡單引領節奏曲調而不複雜。講經法會一直是寺院弘法的重要活動,相對於僧人教育的講經,還有對俗眾開放的俗講。日常朝暮課誦則是所謂的「六時行道」,在日夜六個時段中(晨朝、日中、日沒、初夜、中夜、後夜),不斷提醒自己發願懺悔;,其中的早晚課誦是全寺成員一起進行。這三種法事由晉道安制定《僧尼軌範》起,沿用至今,仍為中國佛寺的標準作息。
-
祭孔為民間與政府紀念孔子誕辰的活動,在9月28日教師節卯時舉行。源於周朝在庠序舉行四季釋奠先師,表示尊師重道,唯當時先師尚未指定;由於孔子在教育上有教無類成就特高,影響當時及後代深遠,釋奠對象才逐漸以孔子為主,漢代且有「素王」之說。隋朝即被尊為「先師」,其後歷代的釋奠禮成為祭孔的專屬名稱:凡釋、奠均有陳設、呈獻,在祭孔典禮中陳設音樂、舞蹈,並呈獻牲醴供祭之物,儀節隆重表達崇敬孔聖之意。從此在帝制時代均依制立廟,並專設釋奠禮儀以為常式,使科舉制度具有人文意義。民國以後訂定為「教師節」,依例舉行祭孔大典;臺灣的儒家士人延續此一傳統禮儀,表達對「至聖先師」孔子的敬意;政府遷臺後為表示繼承中華文化傳統,即在教育體制中延續古制,迄今均未曾改變。
最新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