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6地震過後,無人安排後事的26具遺體,由王杉寶一包辦。(圖/魚氏影像)
2016年0206地震,震碎了台灣人的心,各方動員搜救,或救出傷者送往醫院,或挖掘出罹難者。所有工作告一段落,最後,等在人生終點站的是殯葬人員。
當中一段秘辛…
「有26具遺體沒人處理。」殯葬業者王杉寶說,這26位災民的遺體,因戶籍不設在台南,身後事的辦理較為繁複,多數業者不願接手,他則是好人最到底,乾脆一手包辦,誠如台語講的「沒賺湯、沒賺粒」,吃虧也在所不惜,因初發心是助人。
得知這件事後,我透過朋友聯繫上王杉寶,希望能與他聊聊,他爽快應允。某個午後,我聽他侃侃而談,聽這位「送行者」30多年來的所見所聞,當中有暖心的事,也有難過的事,當然,也有讓人聽了會很火大的事,例如不孝子、騙子…等。
人來一身輕,人去一把塵,王杉寶希望世人珍惜緣分,把握相處的時光。(圖/魚氏影像)
撇去一些負面的經歷,王杉寶更想鼓勵世人要珍惜緣分,他說:「人來一身輕,人去一把塵,有的人會長留你心中,卻永遠不再出現你的生活中。」告別式,是人生最後一場儀式,它不會有第二場,把人們的身後事辦好,是很重要的事。
聊到送行者,不得不提2008年日本電影《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挑戰多數人避談的話題「死亡」,獲得巨大成功,上映不到半年即賣出260萬張電影票,票房收入達32億日圓;隔年再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殊榮。
《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的成功,衝擊許多國家的傳統社會,台灣也是其一,它提醒人們必須勇敢面對這個重要議題。
千禧年後的台灣,各方面已有長足發展,但許多人仍視死亡禁忌話題;然而,死亡是人生必經之途,人不一定會出生,但一定會死亡,這件事,人人都得面對。
2008年日本電影《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挑戰死亡議題,獲得巨大成功。(圖/翻攝電影海報)
既然人人都得面對,我們就不該再避諱去談論它,好比王杉寶常問人:「如果天堂有電話,你想打給誰?」人們寄思念于故人,留珍惜在世間,他常勸人們要惜緣,尤其家人,歷經千年、萬年的緣分才能成為一家人,我們更應該珍惜,不要等到緣分盡了才後悔。
翻閱新聞報導,王杉寶常為獨居老人送行,往生者沒有親人,沒人會在告別式過後出來向他說一聲感謝,他仍樂此不疲,且視往者如親人,從頭到尾處理到盡善盡美,這是他的「生命美學」。
除了獨居老人,多數往生者都有家人,此時安撫家人就很重要了,生離與死別是人世間兩大痛苦,王杉寶長年守候在人生終點站,以同理心陪伴人們走過這段最艱難的時刻。
為人們送行30多年了,有沒有什麼發人深省的觀點?
王杉寶寫下這段話:
「重新回歸孑然一身的最初,未嚐不是一種解脫,每個人都會在相同的終點,開始另一段旅程,不用太難過,這個時候正是祂們生命最輕盈的時候,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是:我們到底有沒有好好的跟他們道別。」
楊逸宏(社會記者、作家,曾服務於中華日報、時報周刊、壹週刊、八大電視台等媒體,20年以上媒體資歷,深入人群及社區角落,擅長發現值得報導的人事物。現為獨立記者及文刊主編。)
- 台南的海鮮真的是「尚青」又多元
- 台南精選幾家超人氣又有特色的甜點店
- 台南的美食寶庫懶人包
- 維悅酒店-舉辦婚禮,給您最美好動人的婚宴
- 台南總舖師四季辦桌夏季場7/13登場!資訊與優惠一次看
- 2025臺南國際芒果節必玩攻略 錯過再等一年
- 餐飲界台南之光!四葉國際SOL-Tainan再度獲得2025亞太年度餐飲雙大獎榮耀
- 安平「亞果薈」勇奪亞太美食金獎三項大獎 即日起至七月底用餐即贈特製「楊枝甘露」
- 基隆KTV有哪幾家? 飲酒作樂包廂點酒送歡唱3小時於南榮路
- 亞果薈端午推出三款粽品與傳統名菜「稻草八寶鴨」預購限量開賣!
- 台南府城,美食之鄉-凱旋國宴傳承五代傳統辦桌料理秘製獨特好滋味!
- 芒果貴森森!台南冰店老闆腳燙傷「照常賣」 只怕民眾撲空吃不到
- 「技藝傳承,愛心助學」手作粽子公益課程 限額10名熱烈報名中!
- 義大天悅飯店端粽禮盒搶先開賣 搭配旅展超值優惠一次滿足 義大天悅飯店端午粽禮盒搶先開賣!粽情粽意一次擁有
- 饗賓匠心之味單點日料「貓將壽司」4/19開幕 邀民眾細品醬汁與鮮食之美
- 麻古茶坊高山金萱茶限時三天 免費升級瓶裝及回購8折優惠
-
佛教稱儀式為儀軌或法事,主要的儀軌分為講經、日常朝暮課誦、道場懺法三種,儀式音樂以音聲讚唄為主,法器因此簡單引領節奏曲調而不複雜。講經法會一直是寺院弘法的重要活動,相對於僧人教育的講經,還有對俗眾開放的俗講。日常朝暮課誦則是所謂的「六時行道」,在日夜六個時段中(晨朝、日中、日沒、初夜、中夜、後夜),不斷提醒自己發願懺悔;,其中的早晚課誦是全寺成員一起進行。這三種法事由晉道安制定《僧尼軌範》起,沿用至今,仍為中國佛寺的標準作息。
-
祭孔為民間與政府紀念孔子誕辰的活動,在9月28日教師節卯時舉行。源於周朝在庠序舉行四季釋奠先師,表示尊師重道,唯當時先師尚未指定;由於孔子在教育上有教無類成就特高,影響當時及後代深遠,釋奠對象才逐漸以孔子為主,漢代且有「素王」之說。隋朝即被尊為「先師」,其後歷代的釋奠禮成為祭孔的專屬名稱:凡釋、奠均有陳設、呈獻,在祭孔典禮中陳設音樂、舞蹈,並呈獻牲醴供祭之物,儀節隆重表達崇敬孔聖之意。從此在帝制時代均依制立廟,並專設釋奠禮儀以為常式,使科舉制度具有人文意義。民國以後訂定為「教師節」,依例舉行祭孔大典;臺灣的儒家士人延續此一傳統禮儀,表達對「至聖先師」孔子的敬意;政府遷臺後為表示繼承中華文化傳統,即在教育體制中延續古制,迄今均未曾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