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對槍,鬼門關前探真相」-邵英傑記錄下採訪蔡智仁的驚悚過程。(圖/翻攝《中華日報》實體報紙)
「但你有沒有想過,不要做這些事就好了?」邵英傑提出質疑。
這場「筆對槍」的危險任務,筆者從錄音帶聽到邵說了這句話時,替他捏了一把冷汗。須知蔡智仁是一個敏感、焦躁、易怒的人,而且訪談過程中,他一邊說話、一邊喝著虎頭蜂酒,已略有醉意,若讓他稍微不爽快,當下立即有生命危險。
所幸蔡智仁沒有發飆,而是聊起他身為一個流氓的難處,他說:「你做記者有固定收入,我做流氓沒固定收入。」他靠開賭場抽頭維生,收入不穩定,但他自認為是一個有格調的人,就算沒錢也不會去搶劫,如果真的要搶,不會搶百姓而是去搶銀行,一次把銀行的現金搶空,然後撒在台南市的馬路上讓大家去撿。
結束採訪完畢,蔡智仁持槍押邵走出南山公墓,碰巧一輛警方巡邏車闖入兩人的視野,巡邏車正在追捕一輛違規的機車,當時場面氣氛肅殺,蔡智仁迅速隱入路旁的遊覽車後,邵迅速駕車離去,結束一場採訪後的突發驚魂記。
近一小時的訪談,邵英傑完成了這場危險任務,翌日,斗大標題及蔡智仁手持雙槍的照片登上《中華日報》頭版,震驚全國,也引爆了正、反兩方輿論之爭,最終隨著蔡智仁落網後在看守所內自殺,以及時間的推移,此事漸漸淹沒在時代的嬗遞中。
直到金鐘獎台劇《鏡子森林》將此事列入劇本裡,而且放在結尾之前的最高潮,相當吸睛,在一片「編劇好會寫」、「導演好厲害」的聲浪中,只有稍微年長的新聞人還記得,這段劇情曾在台灣真實發生過,那是一個台灣經濟起飛之後、緊接而來治安敗壞的年代。
戲劇要有張力才好看;但真實版也有必要被還原。(圖/翻攝《鏡子森林》劇集)
而真實版的訪問過程,至少有兩點與戲劇《鏡子森林》的呈現不同,這必須被釐清,戲劇的影響力大,戲劇要有張力才好看,但事實則是事實,我認為事實有必要被如實呈現,如下:
第一,戲劇的男主角社會記者(姚淳耀飾),因採訪殺人犯(吳朋奉飾)而死於警方攻堅的流彈下;但真實版的記者還活著,成功完成任務,後來一路爬升報社社長。
第二,戲劇的男主角採訪殺人犯時很緊張、很害怕,外表一副畏縮的樣子;但真實版的記者則是穩如泰山,訪談極為仔細,甚至一度談笑風生,還說「做這種事,最後是死路一條」之類的言語。(註:筆對槍,邵內心一定緊張,但談話卻表現得非常鎮定)
邵老在新聞界數十年,再過幾年就要退休了,跑社會線出身的他,一定嘗盡人情冷暖,看盡人世間所有喜怒哀樂、愛恨情仇,走過數十年,他最自豪的是自己那股「硬脾氣」,你可以說他固執,然而,也就是這份固執,使他在許多方面表現出很有guts的一面。
例如他說:「我不可能讓組員去。」那場不得不前往的「筆對槍」任務,是死是活不知道,身為主管絕不能害了組員,所以自己扛起來;例如訪談過程中他對打斷蔡智仁的談話,多次插嘴,是為了釐清事件的時間軸,或對蔡智仁的質疑與反駁,都表現出一位文人的風骨。
而筆者身為聽到這捲錄音帶的人,則有責任把過程闡述清楚,套句《壹週刊》創刊時的口號「不扮高深,只求傳真」,以上就是我的傳真,也是身為一個記者的責任。-完
楊逸宏(社會記者、作家,曾服務於中華日報、時報周刊、壹週刊、八大電視台等媒體,20年以上媒體資歷,深入人群及社區角落,擅長發現值得報導的人事物。現為獨立記者及文刊主編。)
- 【獻曝】如夢如菸的往事 你「play」過嗎
- 【唬爛亭】男被困靈骨塔 臉色蒼白嚇到半死
- 中嘉集團「你搞懂了媒」破除假訊息 媒體識讀深入校園社區
- 【府城說書人】殺人犯專訪(中)
- 【府城說書人】殺人犯專訪(上)
- 【默子-鄉居拾穗】大陣仗出動
- 同樣都是隨扈 退休命不一樣
- 台南公園裡的山陀兒 溺水者與記者名片往事
- 【楊逸宏-府城說書人】你聽過「臉部平權」嗎?
- 【默子-鄉居拾穗】農婦好身段
- 【默子-鄉居拾穗】種瓜的季節
- 充派頭又能K頭 黑金鋼不愧是史上最具CP值手機
- 以愛為名,翻轉訊息繭房-上海新媒體產業發展研討會後之我見
- 從記者被告,談新聞倫理與職業道德之我見
- 【默子-鄉居拾穗】雞家族過馬路
- 這時候,千萬不能開燈
-
「信息繭房」(Information Cocoons)與「同溫層效應」探討個人在社交媒體及網絡平台上,因演算法影響而陷入單一觀點的現象。本篇文章深入解析該現象的利弊,揭示封閉資訊對社會分裂的影響,並提出如何善用同溫層效應促進品牌傳播與社群經營,達到有效口碑傳遞的行銷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