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星月老傻傻分不清楚 不想活到老又單身到老,可別亂拜
中秋剛過,一般人對這個節日的概念,大概就是闔家團圓,烤肉吃月餅,放煙火夜遊,不過,很多人可能不知
道,對感情有期待的曠男怨女,這天可是很重要的日子,因為八月十五日,也是月老的生日,這天拜月老,可是會效力加成呢
八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月老生日,相傳此日向月老祈願,效果最好
甚麼,月老不是農曆七月七日在拜的嗎,應該那天是祂的生日吧,想對才說喔;七夕祭拜的神明其實不是月老,而是玉皇大帝的第七個女兒,俗稱七娘媽,也是民間俗信仰中,大名鼎鼎的織女,祂的生日才是農曆七月七日喔
傳說織女(七娘媽)因為和先生牛郎被阻隔在銀河的兩端,只有七月七日才能見面,因此發展成為東方的情人節;加上七娘媽又被視為兒童守護神,每年七娘媽的生日時,在台南,以開隆宮為首,有不少廟宇都會舉辦做十六歲儀式,慶祝孩童順利轉大人,因此當天其實絕大多數祈求的是平安長大,只是搭上牛郎和織女相會的年度大戲,也順道把月老扯進來了
回歸正題,拜月老近幾年成為顯學,台南最早以大觀音亭、祀典大天后宮、祀典武廟,以及重慶寺四大月老聞名全國,隨著香火鼎盛,加上求愛者眾,業務越來越大,目前已經增加正統鹿耳門聖母廟、鹿耳門天后宮、南鯤鯓代天府,成為七大月老,更擴大規模,全方位提供服務
台南七大月老,提供全方位服務
除了這幾家經過認證的月老以外,看中月老強大的吸金(香油)能力,民間也紛紛跟想方設法蹭月老,2013年,在安平就曾出現把壽星綁上紅線,當成是月老的故事,當時還一度引起討論
詳細過程請看連結: https://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712372
南極仙翁(壽星)變月老,引起討論
不過新聞披露後,業者不但沒有修正,甚至還一度把轎子都抬到現場,製造噱頭,不少搞不懂狀況的青年男女,還很認真的前往拜拜祈福,甚至擲茭請示,只是找壽星求姻緣,恐怕連祂都不知道該如何是好了
黃文鍠
一身轉戰三千里
皓首老翁話當年
當過業務、賣過靈骨塔、曾經是酒店經理,跑了20幾年新聞,喜歡探究城市傳說,觀察趣味事物
現在在山上半隱居,野人獻曝,跟大家分享人生觀察
-
佛教稱儀式為儀軌或法事,主要的儀軌分為講經、日常朝暮課誦、道場懺法三種,儀式音樂以音聲讚唄為主,法器因此簡單引領節奏曲調而不複雜。講經法會一直是寺院弘法的重要活動,相對於僧人教育的講經,還有對俗眾開放的俗講。日常朝暮課誦則是所謂的「六時行道」,在日夜六個時段中(晨朝、日中、日沒、初夜、中夜、後夜),不斷提醒自己發願懺悔;,其中的早晚課誦是全寺成員一起進行。這三種法事由晉道安制定《僧尼軌範》起,沿用至今,仍為中國佛寺的標準作息。
-
祭孔為民間與政府紀念孔子誕辰的活動,在9月28日教師節卯時舉行。源於周朝在庠序舉行四季釋奠先師,表示尊師重道,唯當時先師尚未指定;由於孔子在教育上有教無類成就特高,影響當時及後代深遠,釋奠對象才逐漸以孔子為主,漢代且有「素王」之說。隋朝即被尊為「先師」,其後歷代的釋奠禮成為祭孔的專屬名稱:凡釋、奠均有陳設、呈獻,在祭孔典禮中陳設音樂、舞蹈,並呈獻牲醴供祭之物,儀節隆重表達崇敬孔聖之意。從此在帝制時代均依制立廟,並專設釋奠禮儀以為常式,使科舉制度具有人文意義。民國以後訂定為「教師節」,依例舉行祭孔大典;臺灣的儒家士人延續此一傳統禮儀,表達對「至聖先師」孔子的敬意;政府遷臺後為表示繼承中華文化傳統,即在教育體制中延續古制,迄今均未曾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