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綜合醫院身心科黃泰銘主任表示,治療飲食失調需採用心理諮商與藥物的治療方式,找出問題的根源
。(圖/郭綜合提供)
視傳媒記者蔡清欽/台南報導
38歲男性,身高168公分,體重61公斤,中等身材,是飲食失調患者,長期在身心科追蹤治療。已持續多年每天都要和飲食失調症抗爭。國中時期,因追求異性被嘲笑身材太胖,而開始嚴格執行飲食計畫,瘦一點之後,開始感受到自己人生有價值,但過度的飲食計畫愈來愈難以執行下去,受不了飢餓的狀態,經常失去自制力而躲在房間大量狼吞虎嚥,幾乎每天每次可吃下8-9包泡麵後就以催吐方式將食物吐出來。因此入院好幾次精神科病房,目前每周暴飲暴食的問題達3次,尤其被家人碎唸後,覺得心情更糟,就用吃東西方式來發洩,吃到很撐很不舒服狀態,一蹲下就能將食物吐出來,之後相當焦慮且後悔及內疚。
郭綜合醫院身心科主任黃泰銘表示,暴食症好發於青少年的飲食失調疾病,通常與受到社會風氣及對身體形象的錯誤認知、缺乏自信相關,先是不恰當的節食變成無法控制自己的進食行為,病患能吃超量的食物,暴食症患者,會極度關心身材和體重、以此來獲得自我評價。
所以他們在瘋狂進食後,會以催吐、灌腸或大量運動等補償行為來防止體重增加,所以暴食症的個案很少有體重過重的問題。但是暴食患者的補償行為對身體的生理機能有很大的影響,如:因自行催吐或濫用瀉劑產生嚴重胃腸道問題等。
黃泰銘說明,飽足感讓大腦分泌血清素及腦內啡,帶來的舒適和安慰。許多人將負面情緒投射在飲食行為上來獲得愉悅感,這又與大腦的獎酬系統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當我們吃了美味的食物,大腦便會釋放出多巴胺等化學物質,一旦大腦的獎酬系統過度刺激,敏感度會降低,對食物的愉悅反應就會減弱,代表你需要吃更多食物,才得到滿足。吃得越多體重越重,又想再吃,造成惡性循環。
另外一種常見的飲食失調是夜間狂食,又稱 “夜食症候群”。夜食症候群與情緒障礙及睡眠障礙存在著密切關聯。患者以「進食來澆愁」,這是一種病態的減壓方式。晚上情緒不佳想吃東西,且必須吃東西才能入睡,通常陷入早上食慾不振、夜間狂食的惡性循環,不僅會影響睡眠品質,狂食後的潛在後果就是肥胖,又會產生罪惡感。
黃泰銘主任強調,進食異常患者飲食恢復正常不是件容易的事,以循序漸進的方式改變更為理想。採用心理諮商與藥物的治療方式,找出問題的根源,審視是否有憂鬱、焦慮等症狀,輔以認知行為治療,改善思考行為模式,進而改變自己的飲食行為。藥物治療主要是以抗鬱劑為主,這類藥物可以減少暴食的衝動及症狀發作的次數,改善憂鬱及焦慮等症狀。
- 連續性血糖監測器(CGM)助攻糖尿病控制
- 郭醫UroLift攝護腺拉開術 重獲男性暢通與性福人生
- 台灣高齡化浪潮下的暖心選擇:柚金安日照中心
- 九男一中鏢!32歲男精索靜脈曲張 顯微結紮手術解兩大困擾
- 七旬翁驚罹兩癌!兩科醫師接力「雙微創」手術助重生
- 永川醫院成為臺南市首家「週日及國定假日輕急症中心」
- 複合式手術室 × 達文西手術 高醫積極打造最完整胸腔微創手術中心
- 免費肝病腹超篩檢活動 逾800位臺南鄉親受惠
- 即日起開放滿50歲以上民眾「左流右新」 屏東火車站湧現接種人潮
- 高醫啟動健康巴士衛教展 盼民眾「正確用藥、落實預防」甩開危機
- 安南醫院成功完成首例兒童心律不整電燒手術 助小患者恢復正常心律
- 跑太多也會「膝」慘? 中醫針灸助跑者擺脫膝痛困擾
- 6歲早產男童腦麻,中醫輔助治療張力改善免於肉毒治療
- 「我是小小店長」體驗助早療孩子勇敢自信 展現醫院與企業攜手推動健康教育與促進社會共融的具體成果
- 服務心價值 小港醫院影像醫學科全面提升檢查效率
- 年輕女性缺鐵性貧血當心癌症警訊 高雄市立聯合醫院推動SHARE溝通模式提升早期診斷成效
-
-
花蓮賑災現場的熱食紀錄,展現出暖湯比冷乾糧更能安定人心與補充營養。本文以花蓮志工廚師的行動為背景,結合中醫食療觀點,說明如何透過南薑、香茅等食材,達到健脾補氣、促進消化與安神的作用。內容涵蓋熱食對災民能量與蛋白質補充的效果、長者與兒童在避難所飲食的特別需求,以及鹽分與電解質的調整建議。研究指出,熱湯能顯著提升進食意願,並減少焦慮與失眠的比例。文章也整理出適合在資源有限環境下的一鍋粥或湯品搭配方式,讓米飯、蛋白質與蔬菜的組合兼顧能量與心理支持。透過這份完整紀錄,讀者能理解「一碗熱湯」如何成為災後最實際的安慰與支撐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