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誌
人文熱點
-
長榮中學校史館、校牧館(原台南長老教中學校講堂暨校長宿舍)
長榮中學是台灣最早建立的中學,由英國基督教長老教會在西元1885年創立,見證了滿清、日治、戰後三個時代的更替,歷史建築與文物相當豐富。紅色的校史館與校牧館是校內非常重要的日治時期古蹟建築,紅磚色的外觀點綴著白色的拱簷,在藍天綠地中非常醒目美麗。目前館內典藏著首任英國校長余饒理先生編著的「三字經白話字註解」、各科教材的木刻印版、以燒木炭聚光的幻燈機等當時的教學器材設備,還有一封余校長寫給巴克禮牧師「關乎府城百姓安危」的親筆信,另有台灣第一台印刷機等具有歷史意義和價值的文物,非常值得一看。 -
台南市議政史料館(原台南州會 )
從台灣文學館往中正路方向走一定會看到一座與文學館相連的綠色天橋與建築,這裡就是台南市議政史料館也是原台南州會,是一棟在1935年落成的三層樓建築,目前正面因中正路立面增建而被遮掩,但從後方依然可以看見原台南州會的原始樣貌。 二戰後1950年代成為台南市議會所在地,後來議會遷至安平,在1998年後曾閒置一段時間,後來曾被攝影文化會館使用,現則成為台南市議政史料館,內部陳列許多台南議政的珍貴文史資料與照片。 -
藺草工坊
藺草獨特的中空草莖與直挺長度,相當適合編織,而藺草所散發的特殊芳香,更是讓人愛不釋手。藺草可編織成草帽、草袋、草蓆等生活用品,而藺草席對許多台灣人而言,是伴隨成長歲月且有肌膚之親的寢具,涼爽、實用又令人懷念。藺草編織工業盛行時,從北到南都有許多藺草編織工廠,也讓許多地方媽媽透過編織掙得更多買菜錢,把孩子拉拔長大。後來藺草編織工廠一一凋零,全台灣只剩台南「茂興」一家傳統藺草蓆工廠,也曾不敵時代變遷,面臨歇業壓力。後經各界奔走,輔導轉型成為西港檨林「藺草工坊」,推行在地產業與文化傳承,保存原有地方農情和草根文化,同時協助在地中高齡失業人口再就業。前往「藺草工坊」除可購買飾品、零錢包、名片夾、時尚包⋯等藺草製品,也可體驗藺草編織DIY教學活動,感受古早台灣的淡雅藺草香。 -
台南二中(原台南中學學校講堂)
原台南中學學校講堂建於西元1918年,現為台南二中的小禮堂。日治時期的中學基本上有供日本人及臺灣人就讀兩種體系,此處原以日本學生為主的中學,但在二戰後日本學生銳減,而跟現在的台南一中短暫合併,後來才又正式成為台南二中。 講堂建築主體採用斜式屋頂,與日治時期其他學校建築一樣具有濃厚的學院風格,目前講堂北面的講台上,還保留日治時期存放天皇御照與教育敕令的奉安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