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誌
旅遊樂點
-
馬沙溝李聖宮
海岸漁民的信仰寄託 從過去的沿海漁村,到今天濱海遊憩區,馬沙溝今日或許是以3D彩繪藝術村、沙雕藝術季、音樂節等形象被認識,但若要深入了解馬沙溝,也可以從庒廟「李聖宮」著手。 李聖宮主祀李府千歲、天上聖母媽祖、中壇元帥,而廟名的「李聖」則是取自李府千歲和聖母之名。信仰之始,可以追溯到明朝永曆17年(1663),陳姓先民攜帶媽祖的神像渡海來台,三年後再請來李府千歲和中壇元帥,至此三尊開基主神共同保佑著漁民的漁獲和平安。 馬沙溝還有著特別的「改草人」習俗,為不定期舉行的儀式,由李府千歲降駕指示才舉行。草人是指用稻草綁成的人形,作為人的「替身」、為人化解災難,把身上的災厄和病痛轉移給草人。 -
鹿耳門天后宮
鹿耳門天后宮於民國66年動土改建,以陳宗乾的構思設計,採傳統孔廟古制「殿堂式」回字型格局配置,由三川殿、後殿及左右廂房將正殿圍繞於中央,再以兩條廊道由三川殿連接至正殿,正殿立於抬高九階的台基之上,後殿較正殿少二階,均採抬高處理,以凸顯其莊嚴性。 廟埕正面之牌坊作三間處理,廟左前方置接官亭、右前方九龍壇,三者均為臨時性之仿古建物。 鹿耳門天后宮的台江迎神祭,乃鹿耳門天后宮媽祖的出巡遶境,為綏靖地方、聯誼友廟,經由媽祖神示而舉辦,過去曾於1961年、1962年、1984年、1996年、2005年、2012及2021年辦理(2005年之後以「台江迎神祭」名義辦理),每次場面都很盛大,往往造成轟動,第三日回到鹿耳門天后宮入廟,更是神轎、陣頭齊聚,是民俗界的大盛會,是觀賞臺南陣頭表演的絕佳時機。 -
茅港尾天后宮
洩漏天機的媽祖 茅港尾天后宮主祀天上聖母媽祖,是清代「茅港尾堡」的「保*頭廟」(地方公廟)。「茅港尾」地名紀錄了早期的地理環境,讓我們知道,今日屬於內陸的下營區,曾經也是臨海的港口。此地位於嘉義與臺南間的陸路中間,是南北經商往來的必經之處,同時是倒風內海的三個港口之一,為繁華的市鎮。既有港口,也有先民在此開墾、經商,會有媽祖信仰則是自然不過的事。 「茅港媽」在地方有個「坐牢一百年」的傳說,據說清朝同治年間,媽祖曾經發爐起乩,預告將有大災難降臨,結果當晚果真發生了大地震,沒有覺察到神意的居民死傷無數,而媽祖也因洩漏天機,而被拘捕到天庭受禁百年。一直到民國五十年,百年囚禁時間已過,媽祖才顯神蹟以示重返。從流傳的傳說,就可以知道媽祖在地方人士心中的信仰地位。 *清代皆以保字為主,清末才出現堡字,日治時期皆以堡字。 -
仁德十三甲武德宮
仁德十三甲武德宮供奉開基中路武財神,原本只是一個小庄頭的信仰中心,經過多年發展,於今香火鼎盛,信徒來自全台各地,建廟可溯至清領時期的先民自大陸渡海移民至十三甲地區後,將隨身請來的神像安奉於民宅中,百餘年前曾以土确興建元帥廟,後來年久失修倒塌。 日治時期實施皇民化,欲燒毀民間信仰的神像,庄民將3尊神像藏匿在樹木裡,順利逃過一劫,直到二戰後3尊神像就隨著每年爐主供奉於民宅中,直到西元1982年信徒才募資興建廟宇,廟內到處貼上金箔,非常金碧輝煌。武德宮最為有名的是正殿神案兩旁分別放置大型元寶和金雞,每逢春節期間總是吸引不少信徒來迎春接財神,搶摸大元寶和金雞祈求財運,廟宇內外熱鬧滾滾。 -
蘇厝長興宮
長興宮的起始可追溯至清康熙年間,當地先民在曾文溪古台江內海拾獲王船,認為是吉兆,便開始在溪旁蓋起草寮成為廟宇參拜,但因古時曾文溪被當地居民稱為《青瞑蛇》,意思就是汛期河道不斷改變亂竄,造成沿岸災情。 在不斷遷村,以及後來河道較為固定之後,長興宮也搬到了現址,在幾百年的歲月裡,當地都還是維持著三年一科的王船祭典。進到長興宮會發現一件有趣的事,就是大殿裡的主神不是神像,而是一面令牌,這在滿是林立廟宇的台南還蠻少見的,王船祭典時會在廟前設置王船,在王船正式下水前一周,會在廟附近的曾文溪畔設下香案24小時不間斷地上香祭祀進行請水儀式,由在地耆老們輪班看守,這是一種幾百年來深植在地人心的信仰也,長興宮附近還保持著非常傳統的鄉間生活與人情,喜歡傳統文化的旅人們絕對不可錯過此處。 -
安定保安宮
安定保安宮創建於清嘉慶元年(西元1796年),主祀保生大帝、天上聖母,同祀城隍爺、謝府元帥、註生娘娘、田府元帥、中壇太子、福德正神、虎爺將軍等神祇。清嘉慶元年(西元1796年),保安宮舊廟原本坐落於大道公營(及本宮東方一公里於「宮九崛」附近)。清同治元年(西元1862年)六月六日,發生大地震,庄頭受損嚴重,廟宇亦因地震重創倒塌,庄頭市況逐漸式微,當時地方耆老有鑑於此,及大力倡議並發起十八庄頭主是共謀重建。同治三年(西元1865年)新廟於直加弄庄尾重建完成,大正三年(西元1914年)於今址重建廟宇。 據傳洲仔尾保寧宮之金面大帝,學甲慈濟宮之黑面大帝及本宮之紅面大帝皆出自唐山同一雕刻師手藝之軟身尊像,其時神靈顯赫,香火鼎盛,為附近十八庄頭宗教信仰活動中心。 -
開隆宮
從懷孕到孩子成人都能守護 開隆宮主祀七娘媽(七星娘娘),也就是傳說中的「織女」與六位仙女姊姊們,是護佑孩童平安長大的神明。主神之外,則陪祀有註生娘娘與臨水夫人,兩位女神分別可以保佑早生貴子與分娩(生產)平安。對渴求孩子的府城女性而言,是一個向神明訴說心事的好所在。 府城人的「成年禮」 在早期醫療不發達的時候,孩子出世後,也會帶來廟裡給七娘媽做「契子」(義子、義女之意),等到16歲成年時,順利長大的孩子們會由父母攜來廟中還願,感謝七娘媽的照顧,這個儀式稱為「做十六歲」,除了準備「七件」(香粉、香水、胭脂、鏡子、梳子、髮油、針線)為禮物答謝女神外,透過鑽「七娘媽亭」(代表「出婆姐間」,婆姐是臨水夫人的女婢,也會一起照顧孩童),代表已經可以獨立,也就是成人了。
【道教】 達人
最新優惠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