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誌
道教
-
保西代天府
保西代天府創立於鄭氏時期(1662年),主祀三府千歲(朱府千歲、池府千歲、李府千歲),又稱「三老爺」,廟名為「大人廟」,戰後才改稱「代天府」。 由於創立時期早,與南鯤鯓代天府、佳里金唐殿一同被稱為「南瀛古三大代天府」,又因地理位置,與歸仁仁壽宮、關廟山西宮,稱作「臺灣府城東門城外三大廟」。三廟的王醮暨遶境活動,則在近年成為國家重要民俗「南關線三大廟王醮暨遊社」,彰顯沿線廟宇的交陪情誼。 保西代天府王醮暨遶境 約十二年以上舉辦一次,舉辦時間不定,保有完整的王醮儀式,從搭船廠、請舟參(註)、取水、王船開光、豎燈篙、王船出廠,至火醮、轅門官上任、請王、登棚進表、普度、遶境、送王、謝燈篙等,見證南關線的開拓史。 註:(舟參)為合體古字,音同「參」,為船底的縱貫木材,即王船的龍骨。 -
天壇護安宮
原名稱「護安宮」(昔稱王公廟、又稱王公廳),主祀護國尊王(東晉孝武帝時代宰相,嗣進太保、大傅,姓謝名安,字安石,號東山),與謝府元帥(東晉車騎將軍,為二元帥謝安之兄謝奕之子,御賜前鋒旗,姓謝名玄),皆淝水之戰大功臣。護國尊王係明末延平郡王鄭成功領臺時,其謝姓部將自福建漳州府龍溪縣奉迎新化營盤後鎮座,由爐主自宅輪值奉祀,因缺文獻記載,碑文不全,僅憑先輩追憶所及傳述,略知梗概。依新化鎮志記載資料,查嘉慶十二年(西元1807年)嘉義縣學,教諭謝金鑾與台灣縣學教諭鄭秉才共同總纂「續修台灣縣志」內卷二,台灣縣知縣薛志亮主修政志,壇廟編載「謝東山廟在大穆降莊(祀晉謝安,俗呼王公廟與張睢陽廟建始俱無考。乾隆廿九年里民姚興邦等倡修,五十九年陳光妙等復修)云」。該當時縣志所載,以及先人俗呼王公廳與觀音廳,均在清朝初期大穆降街最早繁榮下堡,並駕齊驅。由此可斷王公廟(護安宮)確係康熙年間已創建古廟,灼然可見。至道光六年(西元1826年)歲次丙戊年於現址建廟奉祀,係初次鼎建並非新建。 -
鯤喜灣文化園區-萬皇宮
萬皇宮約建於西元1739年,奉祀主神是代天巡狩葉、朱、李三府千歲,為地方的信仰中心。廟宇建築仿皇宮型態,非常壯麗規模廣大,廟宇內部的彩繪雕刻也都是名師創作,潘麗水、蔡草如、施弘毅的作品都在其中。每12年舉辦一次的萬皇宮王船建醮是當地的大事,在前廣場搭起跟廟宇一樣壯觀的超大型醮台及王船,是許多文化攝影人不會錯過的攝影題材。近年因為喜樹聚落的「喜事集」市集大紅,也帶動的參拜人潮。